这个标题有点诛心的说法,前提是,伟大被逼出来之前必须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方能蕴育出伟大来。之所以这样说,是看了《拉贝日记》后有如此的感慨,对比《南京,南京》而言,我想说的是,拉贝很伟大,南京更史诗。
拉贝一开始并没有把自己设想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有着一颗伟岸的心灵。之所以在南京设立一个难民安全集中区,更多是被历史,被环境所逼迫出来的。在1937年12月的南京,拉贝曾经要离开了。甚为纳粹份子的拉贝将带着“希特勒万岁”的敬礼回到德国,留下来的西门子发电厂经理一职将移交给后来继任的人。然而,半夜漆黑的上空飞来的日军轰炸机粉碎了他回国的愿望,在纳粹旗帜下他保护了工厂里的工人,可面对被日军团团包围的已经成为一座孤城的南京,拉贝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顺利的脱身而去。
我相信拉贝是一个善良的人,不然他何以对日军和当时国民政府存在如此天真的幻想?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拉贝认为一个政府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首都的。他更加不愿意相信日军会真的进攻南京,所以他无法相信后来的屠杀,哪怕那些鲜血就在他的眼前如璀璨的桃花一般朵朵盛开的触目惊心。他的善良蒙蔽了他的善意的揣摩,以至于看到日军违背了国际公约而血腥屠城的时候,他依然幻想通过电报告知他那个国家伟大的元首,让元首来制止这些残暴的血腥。可惜,他忘记了一件事情,或者说,他在恐惧、焦虑和愤怒中忘记了一件事情,德国已经是日本的盟国,不然何以日军没有轰炸德国纳粹旗帜下的工厂?不然何以日军没有入侵挂着德国纳粹旗帜的保护区?
幻想终归还是幻想,但幻想破灭之后的清醒入侵大脑的时候,极度愤怒痛苦的背后必然就是幡然大悟的行为。拉贝愿意被迫的留下来,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自己曾经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三年的这个国家首都罹难的人们,可他还是要想办法送走自己的夫人朵拉。可以,遗憾的是,当海平面上那座鸣笛起航的轮船被日军的轰炸机团团包围,炮声隆隆中浓烟滚滚时,他刹那的心碎,与他相濡以沫的朵拉还在船上,他认为把朵拉送出这个地狱之后就可以平安了,可炮弹击碎了他的幻想。远景的海平面里,一艘冒着浓烟滚滚的轮船在日军飞翔的轰炸机下摇摇欲坠,站在堤口的拉贝目瞪口呆之余的锥心之痛,他孤独的身影被抛弃在大海黑烟的背后,一切显得如此的残酷和无助。从这一刻起,电影给人诠释了一种无以言状的痛苦感,长镜头完美的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的卑微,开始拉开了宏伟的拉贝日记里记录的那些真实的场面。
其实,我是不愿意去讨论,诸如拉贝以一个德国纳粹份子的身份不远千里来到异国他乡,在战争笼罩下整日的和死亡擦身而过,在失去“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朵拉痛楚的背后,仍旧不遗余力的拯救那些难民。这是怎样的一种国际主义精神?可拉贝意识到了吗?他应该没有,他只是竭尽所能来保护难民区的一切,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如此的无助。譬如他那个会说德语的司机就因为没有呆在汽车内而被拖去砍了头,而在夹缝里看到整个过程的拉贝在惊恐愤怒之余,已经没有多少的恐惧了。但他提出要以二十名被俘的战俘换他死去的司机而面临选择时,我想那时的拉贝心里无助到了极点,他或许都想救下来,可他完全是办不到的。因为那些被砍下来的人头就在后面,一个个死不瞑目的看着他,地上涂满了鲜血,死亡的气息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
电影里处处透露了让我们深思的值得探讨的话题,救还是不救?当医生决定救自己同事的军人儿子时,冲进来的日军以此为借口不仅枪杀了这名士兵,而是连拯救的医生和护士都毫无幸免。为救一个人而失去了五条人命,值得吗?还是不值得?救还是不救?但日军知道安全区内被偷偷的匿藏了几百名中国士兵之后,更大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是交出这几百名士兵还是等着日军用子弹和枪炮将这个安全区夷为平地?这不仅挑战我们的思维,也挑战了我们的道德准绳和哲学思考范畴。幸运的是,电影很戏剧化的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得到了一个都救了的虚伪的结果。可是,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在战争年代的恐怖屠杀氛围中,我们真的会遇到如此幸运的戏剧化的效果?不管我们选择何种办法,造成了何种结果,我们事后唯一可以合理的解释的理由就是,这都是被逼出来了。
虽然说中国的历史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讲述,因为我们热爱这片土地的情感远远超于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伟大人士。但不管如何,拉贝足以用伟大来评价。他和他的团队和战友评价自己特殊的身份和能力和侵华的日军进行了竞赛,他们拯救的人数几乎对等了日军屠杀南京时罹难的人数,如果这都不伟大?那什么叫做伟大?可惜伟大的拉贝回到了德国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忘记这段曾经伟大的历史过程,或者说刻意的遗忘了。因于对德国纳粹份子的仇恨让人们蒙蔽了自己的善良和敬意,刻意的遮拦了这段历史的记录,让老年的拉贝在穷困潦倒当中回忆自己的过去。如果不是全球二战反思带来的结果,谁又能保证那些忠实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得以重见天日呢?这段日记的伟大,不仅仅在于证明了拉贝的伟大,见证了二十多万中国人被拉贝庇护下的幸免于难。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成为了日后佐证日军在1937年的12月31日曾对当时中国首都南京所犯下的磐竹难书的滔天罪恶的强有力的证据,成为二战最为直接和忠于史实的记录。
电影《拉贝日记》是否完全遵循了拉贝日记所拍摄,我不知,因为我没看过拉贝写的日记。仅从电影的层面来说,讲述了一段可信的历史。只是,电影还存在了一些莫名的硬伤。譬如张静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不知道起到什么作用?何况在她后来差点被日军强暴的那段戏显然太假了一点,试问: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孩子在那种极端恐怖的环境下会拿起手枪精准的命中两位日军?难道手枪在开枪之前是不需要打开保险盖的?难道一个小孩子因为在那种极端恐怖的环境下对枪械的构造心领神会?难道日军的军服本来就是为张静初定身打造,穿起来如此的合身?女性角色的设计上面,《拉贝日记》远远不如《南京,南京》,在《南京,南京》里,每出现的一个女性都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让人印象深刻,如此的让人锥心的灼痛。可拉贝里面,却让人心存怀疑,虽然这个怀疑和这个角色的本身设计一样,看起来如此的不靠谱。
拉贝很伟大,《拉贝日记》很真实,电影则讲述了一个让绝大数人都能接受的故事和史实。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加愿意垂青于《南京,南京》,那更史诗。我想,如果《拉贝日记》是一部纪录片,会不会更好?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电影《拉贝日记》当作一部纪录片来看,来反思的。

拉贝日记John Rabe(2009)

又名:约翰·拉贝

上映日期:2009-04-29(中国大陆)片长:134分钟

主演:乌尔里希·图库尔 丹尼尔·布鲁赫 史蒂夫·布西密 张静初  

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 编剧:佛罗瑞·加仑伯格 Florian Gallenberger

拉贝日记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