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6-05

简爱:人生,在创作中完美

想象读一本书,是读书页里的人生,读人生中的自己,每一行字便有了温热的气息,沁入心田。
这典籍,这恋爱指南,哪个女子会错过呢?
于是,看电影用了挑剔的眼光,为着先有的钟情。
2011版,看到简·爱向罗切斯特表白的激烈,突然就看不下去了——情节铺垫严重不足,过分的情绪渲染,使人物变得滑稽。
1970版,19岁,该有一张青春苍白的脸啊,可是演员的“老气横秋”、顾盼生姿、有失分寸的“包打听”,令清纯倔强的简·爱变成俗气的乡野村妇。
1996版,一袭黑衣,举手投足的安静、沉稳,微微病态的紧张、停顿,轻抬眉眼便洞悉一切的聪慧……正是心仪的简·爱,款款走来。
这传世的经典,仿佛一道菜,奉上毫不矫饰的人性本质,200年前可以吃,今天依然可口。

一、生于陋室,偏自芬芳
简·爱的成长,用两句诗可以概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万难之中,无可依赖,才格外独立;欺压太甚,才渴求平等;不被尊重,才格外自尊……
作为雇主的罗切斯特,几乎是简·爱遭遇的第一个平等待她的有钱有闲阶层了——等待这样一个灵魂的出现,用去了她成长的全部岁月,她又怎会看重他的“有钱有闲”?
有一句随处引用的名言:“如果上天予我美貌、财富,我将令你也离不开我,就像我离不开你一样。”而剧情也顺着这句话演变——令简·爱继承遗产,令罗切斯特庄园焚毁、容貌损伤……
我常常思考,以为这样的安排将简·爱的清高最终拖入世俗的泥潭——再赤裸的灵魂相见,也还要有物质作为礼物或桥梁——然而我错了。
作者抽身事外,站在世俗之人的立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个逢场作戏的时代,有几人不曾怀疑?经历这样一个曲折回环,两个可以牵手在上帝面前走过彼此坟墓的灵魂,平等得更加纯粹了。
说到底,还是简爱的过度自尊,导致过度敏感下的过度佐证——一切的过度都有病态的嫌疑,相比她的早年经历,这样的“过度”其实刚刚好。
又有什么不好呢?于今日的物质世界而言,高攀的女子仰人鼻息、低就的女子趾高气扬,她们怕是“吃”不了《简·爱》这道“菜”的,吃了也会消化不良。

二、人生,何处安放?
有人说,最后的简·爱,完全可以不必再去寻找罗切斯特。
但她必须去,这基于爱情的行为,观众却看到大于爱情的形式。
这里有她的执著,她的理想,她自我设定的模式——孜孜以求的平等和尊严,不惜以物质的优劣互换,以双方“丑小鸭”与“白天鹅”式的身份对调,来宣告一种终极的完美。
也许,可以在作者的生平中寻找答案:她曾去欧洲学习法语,爱上自己的老师,现实存在阻碍,她将激情寄托于写作,在写作中创造理想的完美世界。
她曾将诗作寄给自己景仰的诗人,得到更加不公的回复:“不要跻身诗的行列,这里没有女人。”此举迫使勃朗特三姐妹(《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呼啸山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艾格尼斯·格雷》作者安妮·勃朗特)以男人的名字联合出版诗集,受到世人瞩目。
一个不向世俗和时代妥协的女子,写出一部不向世俗和时代妥协的书。
试问它的读者和观众——我们妥协了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2y9t3.html

简爱Jane Eyre(1983)

主演:泽拉·克拉克 提摩西·道尔顿 Carol Gillies 

导演:朱里安·埃米亚斯 编剧:Alexander Baron/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