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氏家族的代魏之路》一文中,由于结尾太过简略,所以再写此文,介绍一下司马懿在远离权力中枢之后,是如何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及其成功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一)从司马懿受顾命到发动政变,曹魏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一览。
魏景初二年(238)末,魏明帝病危,将曹爽引入卧内,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和太尉司马懿一同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
景初三年,曹芳即位,司马懿升迁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舆车入殿。蒋济任领军将军。不久,曹爽就奏请司马懿转为太傅,给予“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如汉萧何故事。
正始元年(240),东倭重译纳贡,焉耆、危须诸国,弱水以南,鲜卑名王,皆遣使来献。
正始二年,五月,吴将全琮侵入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掠柤中。六月,司马懿督诸军南征。
正始三年,吴将诸葛恪屯兵于皖。蒋济迁为太尉。曹爽弟曹羲为中领军。
正始四年,司马懿督诸军击诸葛恪,夏侯玄出镇关中,司马师领中护军。
正始五年,曹爽欲建立功名,不顾司马懿反对执意伐蜀,最终无功而返。
正始六年,曹爽毁禁军中垒军中坚营,让其弟曹羲统领。
正始七年,吴国侵柤中,夷夏流民避乱北渡沔水,曹爽不听司马懿计策,魏失柤中。
正始八年,司马懿称病,不预政事。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
正始九年,曹爽趁李胜赴任途中,让其窥探司马懿病情。史载司马懿与李胜对话,所问非所答,且病入膏肓,吃饭不能自理。李胜将此告诉曹爽,曹爽等不再防备司马懿。
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司马懿趁曹爽兄弟携曹芳拜谒高平陵之际,发动高平陵之变。
从上述一系列事件可知,从景初三年起司马懿被曹爽逐出权力中枢,担任没有实权的太傅,但是由于曹爽没有政治历练的经验,在面对内外局面时,一方面依赖司马懿,需要其督军应对吴国的军事压力,如正始二年、正始四年督军南征;一方面又对其有所防备,想通过伐蜀之役而建立军功,提高个人威望,但是却无功而返;之后曹爽转而控制禁军军权,从而达到控制中央政局的局面。但是正始十年,曹爽兄弟悉数出城,携曹芳拜谒高平陵,这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提供了契机。
(二)高平陵之变始末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司马懿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领兵屯于司马门。
司马懿率军经过曹爽府邸时,曹爽帐下督严世上楼,想引弩射杀司马懿,而曹爽另一手下孙谦以“事未可知”为由,连续阻止严世三次,使司马懿逃脱;大司农桓范出洛阳找曹爽。于是司马懿假司徒高柔节钺,行大将军事,领曹爽爽营;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曹羲营。司马懿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桥。上奏曹芳称朝中群臣均认为曹爽有“无君之心”,曹爽兄弟不应担任宫廷宿卫,罢免曹爽兄弟,并将此上奏皇太后,太后也认为可行。但是这份奏疏被曹爽扣下,没有上奏曹芳。
桓范劝曹爽奉天子幸许昌,移檄征天下兵。曹爽没有听从,而在夜中派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拜诣司马懿和谈;司马懿细数曹爽过失,称事后免官,不予追究。陈泰返还将其报告给曹爽。司马懿又派遣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来游说曹爽,并且指着洛水为誓,曹爽相信了和议。最终曹爽以“下野”了事。
不久,有关部门弹劾黄门张当,并牵连曹爽与何晏等有谋反事情,于是收爽兄弟及其党与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诛之。
这就是《晋书》卷一《宣帝纪》记载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过程。其实司马懿在曹魏都城洛阳仅仅排兵布阵,逼迫曹爽“下野”,如果没有后来的诛杀曹爽集团,可以说这应该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但是曹爽去职之后,司马懿背信弃义,诛杀曹爽等人,把篡魏的罪名做实了,此后司马懿虽辞加九锡之礼,但是立庙之举已属不臣。虽然终其一生,司马懿都没有称帝,但是不能否认他“没篡魏之名,有篡魏之实”。至于他什么时候有篡魏或代魏之心,至迟应该在正始二年,付诸行动应该在正始四年,因为其子司马师在这一年领禁军中领军,有了发动政变的武装力量。但是仅靠这点兵力还是不够的。那么司马懿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原因有哪些呢?
(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的原因
参与此次政变的人物司马懿集团:有司马懿、其弟司马孚、其子司马师 司马昭、蒋济、高柔、王观。
对应的曹爽集团:洛阳城外的有,曹爽、曹羲、桓范。洛阳城内曹爽妻子刘怖,手下严世、孙谦等。
各个人物负责的任务:司马懿先率兵占据武库;长子司马师、弟司马孚屯兵于司马门;次子司马昭率兵监视二宫,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领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统摄曹羲营。以上安排部署完毕后,司马懿与蒋济勒兵屯于洛水浮桥。而上述几个重要的战略位置的轻重程度为:武库>司马门>二宫>曹爽营>曹羲营。
先介绍一下曹魏的禁军系统,该系统有“中领军”和“中护军”两支军队。领军将军(中领军)统五校、中垒、武卫三营,尤以武卫营最为重要,其前身是曹操宿卫的虎豹骑、虎士、亲兵,是禁卫军中的精锐。正始三年曹爽将领军将军蒋济迁为太尉,让其弟曹羲为中领军;夏侯玄任中护军,正始四年夏侯玄出镇关中,中护军一致由司马师继任。
首先来分析一下武库的重要性。武库的得失对高平陵之变的成败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虽然司马师为了准备政变,已经暗中养死士三千,但是私藏兵仗、甲胄历来都被认为是试图谋逆的大罪,处分极严。司马懿虽是朝廷重臣,恐怕也不可能密藏有足以武装三千人马的武器,所以只有在占据武库之后,参与政变的人马才能获得大量的武器,也就是手中握着“枪杆子”。而在另一方面,占据武库也切断了忠于曹爽的军队的武器来源。从一些相关的史料可以推知,除了正在担负巡逻、宿卫任务的士兵外,其它禁军部队的武器一般集中保管于武库之中。平日身边并无兵器。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洛阳的武库位于城市东北角,而曹爽的府邸恰好位于武库之南,曹爽选择在此为府,当有就近控制武库之意。司马懿在前往武库的途中,曾在经过曹爽府第门前时,差点遭到曹爽手下的射杀,但是由于群龙无首,不敢贸然行动。最终司马懿成功的占领了武库。
除了武库,司马门也至关重要。司马门,汉代设置。司马门其实有三个门,宫外门称司马门,以守官司马得名,由司马管理,属执金吾;宫内门称司马殿门,殿外门称殿司马门;司马殿门、殿司马门皆以公车司马得名,由公车司马管理,属卫尉。汉人一般所指的司马门是宫外门。由于魏晋洛阳宫城是在东汉宫城的位置上增置修缮而成,宫阙、城门名称多沿袭旧称,其司马门的位置当与两汉保持一致。汉代司马门是宫城内的禁卫中心,是拱卫天子安全最重要的关卡,屯有重兵。而曹魏实行的是由两支军队负责警戒宫城内外的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司马门在宫廷政变中的重要性。在曹魏军职中有“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中外”指的就是宫城内外,中军负责宫城的保卫,外军则负责宫城之外。所以一旦控制了司马门,就割断了中外军之间的联系。
司马昭负责监视二宫,主要是为了控制郭太后。郭太后本与曹爽不和睦,正始八年,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这在某种程度上,使郭太后更加同情司马懿的“非常之举”。
至于蒋济,其劝说曹爽“弃权”,并和司马懿一同坐镇洛水浮桥,为事变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蒋济少仕郡县,后来被曹操辟为丞相府主簿西曹掾属,曹丕继王位后,转为相府长史,在此期间,蒋济与司马懿同为丞相府僚佐,两人之间的交往当始于此。在魏文帝、明帝时代,蒋济多次辅佐大司马曹休出征,通晓军事,仕至护军将军、散骑常侍,齐王芳即位后,一度为领军将军,正始三年(242)七月迁为太尉。与司马懿一样,蒋济也是曹魏的三朝元老,在朝中威望很高,虽然在当时已无实权,但是潜在的影响还是在的。
高柔出身名门望族,明于典刑,曾担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因年事已高而转为太常、司空等闲职。所以虽然是曹魏老臣,但是从未进入过政治决策的核心。
王观出身孤贫,曾与司马懿同为曹操的丞相文学掾,司马懿为太尉时,又辟王观为从事中郎,当与司马懿有较为深厚的个人情谊。
司马师领中护军,中护军的力量与曹爽营、曹羲营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暗中养死士三千,这两支力量共同构成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武装力量。
虽然冒着家族覆灭的风险,但是经过上述的精密部署,司马懿成功的发动的控制了都城洛阳,并得到朝中官员、后宫的同情与支持。
而反观曹爽集团一方,由于曹爽不在洛阳,这使城中的曹爽手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孙谦等不敢贸然行动,最终妥协于司马懿,当时,司马懿发动政变,不是为了谋反篡位,而是反对曹爽,尤其是曹爽的做法已经引起整个官僚系统内部的不满,为司马懿赢得了较多支持,所以说在法理上还是具有一定合法性的。司马懿一旦控制洛阳宿卫,曹爽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政治筹码。虽然当时曹爽手中还有不少筹码,尤其是曹芳在身边,但是和司马懿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虽然可以听从桓范的计策暂避许昌,发诏勤王,但是禁军已被司马懿控制,地方上军队都在战略要地,一时调走,吴蜀可趁机而入,地方将领在“政变”这种情况下,也会有自己的考量,尤其是在“曹爽当国”的舆论和事实下,支持不支持曹爽还不一定。当然,以上纯属假设,历史没有提供这种可能性。
最终,曹爽放弃了反抗,也成功返回了洛阳。但不久就被黄门张当一案所牵连遭到诛杀。
此文主要参考仇鹿鸣老师《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一书,并有所改动。

虎啸龙吟(2017)

又名:军师联盟2 / 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 /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 Growling Tiger, Roaring Dragon

主演:吴秀波 刘涛 李晨 张钧甯 唐艺昕 王洛勇 刘欢 王东 肖顺 

导演:张永新 编剧:常江 Jiang Chang

虎啸龙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