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偶然在PPS上搜“芬兰”时跳出来的,冲着影片注释“芬兰风光”才打开来看。
这是一部典型的日式和风文艺片,对电影的基调和叙事风格喜爱有加。想起了《花与爱丽丝》《四月物语》《虹之女神》等岩井俊二的作品,情节性不强,叙事缓慢温和,但画面美得沁人心脾。有的时候感觉日本人和芬兰人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至少在影视作品中):沉默,木讷,朴实。
喜欢电影中的店主幸惠,与世无争的开了这么个单纯的小店。片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悲伤的往事,但最终爱与希望让生活在这片北国的土地上继续着。
小绿说:“很害羞,还很温柔,平时都很自在,这是我印象中的芬兰人。但是悲伤的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幸惠说:“这是当然咯。不管到哪里,伤心的人还是会伤心的,孤单的人还是会孤单的,不是吗?”
也许每个人在芬兰的相遇,本身就是对伤心和孤单的逃避。就像幸惠问小绿“你为什么来芬兰呢?” “手指指来的!。。。我想去一个远一点的地方,然后打开世界地图,闭上眼睛随手一指,一看是芬兰,然后就来了。”

正子说:“一次帮父亲换尿布的时候,看到电视上关于芬兰的新闻。空气吉他比赛、扔手机比赛、背老婆赛跑、桑拿忍耐比赛,看着这些努力比赛的人,真的是很感动。大家看上去都无忧无虑,完全没有受世事束缚,看上去如此的安定、平和,所以我就来芬兰了,毫无目的。
这个国家的人为什么会看上去这么安定、平和呢?”
芬兰小伙说:“森林。因为我们有森林!”
话音刚落,正子就拿起提包去森林采蘑菇去了。

有时候会觉得一种文化,置身于其中的人是不能够准确理解其内涵的。反倒是旁观者更能清楚的把握其中的味道。比如关于芬兰最深刻的印象,只存在于初到芬兰的那个夏天以及现在回国后对它的回忆。那样一种宁静的平和,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是从小在中国城市中长大的我所从未体会过的。在芬兰时,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低头便看到被压断枝条的蓝莓树,抬头便是一只见了人也不急于溜走的松鼠。第一次置身于这种场景的我竟然有一种措手不及的震撼。真的,措手不及。就好比是一直麻木的心灵第一次被自然之美唤醒,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始的心悸。

记得问过芬兰老师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形容芬兰人。她的回答是:热爱自然。的确,走在芬兰的街道,为数不多的几家店铺中必有一家是园艺商店。芬兰人钟爱室内设计,并且多数设计灵感源自于身边的自然景物。夏天时在芬兰人家吃到的蛋糕必然是主妇们亲手制作的,洒上满满的蓝莓、草莓或者覆盆子。房子没有建在便捷的市中心,反而在森林里、山丘上、小溪边。记得一次和Teddy去散步,树林的尽头是一片开阔的金色麦田,隐约可见收割机隆隆的身影。麦田正中有一个突起的小山丘,一幢红色的房子就建在上面,此时正炊烟袅袅。看到此情此景,万籁俱寂,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很多人毕生辛劳,所追求的不就是能有这样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吗。也许这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和这样的生活态度,造就了芬兰人朴实平和的性格,也成就了芬兰人与自然的这一段美妙的姻缘。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点对于芬兰同样适用。在芬兰的街头,所见的芬兰年轻人没有因为自然的缘故而使穿着具有田园风格,相反的,朋克、哥特比比皆是。我在想,也许正因为这种宁静太久了就会变成压抑,即使再沉默的芬兰人也需要释放和爆发。于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重金属乐会像在芬兰一样,如同流行音乐般被大众接受;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着黑色的朋克装,烟熏妆,酷到骨子里。唯一不变的,是他们腼腆的内在性格。与芬兰年轻人交谈时,他们都会不好意思的说“我英语很不好”,即使每个人都能将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

准备再次收拾起行囊,向芬兰出发。去赫尔辛基找一找拍摄《海鸥食堂》的小店如今是什么模样,看一看胖嘟嘟的海鸥,问问它近来可好。

海鸥食堂かもめ食堂(2006)

又名:海鸥餐厅 / Ruokala Lokki / Kamome Diner / Kamome Shokudo

上映日期:2006-03-11(日本)片长:102分钟

主演:小林聪美 片桐入 罇真佐子 塔里娅·马库斯 马库·佩尔托拉 

导演:荻上直子 编剧:荻上直子 Naoko Ogigami

海鸥食堂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