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食堂》,名字很有趣的日本电影。大致讲三个日本女人在芬兰,因不同机缘相识,一同经营这家名叫海鸥食堂,以日式饭团为主打食物的小餐馆。

女人看这部电影,应该都会喜欢吧,开一个小小的餐馆,取一个自己觉来温馨感人的名字,等待着别人来作客,这似乎是女性的本能吧,把事业当做家庭来经营,便是认为拥有整个世界的爱了。呼,貌似也太容易满足了~~~~~

不过大抵,这就是所谓传统中无法更改的事实吧。

接受它,是不是比挑战它更幸福呢?如果从不同角度来看,这大概永远没有办法产生结论。

近来似乎总是会在看的书或碟中,发现很多返回传统和朴素的企图心——很多是在日韩的片子中出现。这分心意在以利润为主导的社会中,发出着自身很渺弱的声音,弱到很难被听到,听到的是不是也大多数充耳不闻呢?作为女人的我们和男人一样走得很快,也收获了很多,这些很多,是我们真的需要,还是社会觉得我们应该需要,所以我们接受了这个强迫,暗示自己我真的少了这个不行吗?

海鸥食堂的女主人幸惠,坚持以日本传统家常食物——饭团,作为餐馆的主打食物,也坚持不因芬兰人的喜好来决定饭团的内涵。这究竟是一种保守,还是一种进攻?从资本主义的观点来看,忽视利润,十恶不赦,她不是进步女性,终会被商业淘汰,可从另一方面看,她建立了自己的文化,赢得了尊严,并以尊严换得存在的认同——这难道不是比利润更让人惊喜的事情吗?

所以我讨厌上海,这个貌似文化中心的地方与北京、成都相比,它甚至谈不上有丧失,因为它本就没有一个固有文化,一切都弥漫着殖民奴性,终极服务目标是利润。利润的获得是喊出不一样的声音被记住,于是沉默的朴素被漠视,标榜的激昂被利用,人人都是心理学家,人人都是广告人,踩着商业制造的洪流,扑向自己的目标消费群,巧立名目,换得利润,换得理想中该有的一切。

呼,真是个丰裕的物质社会,可自己是什么?消费链中的一环吗?为第一第二世界国家亲爱的资本家们贡献了美刀、英胖后……我们换来的都是别人塑造的我们。

日本人会说,有鲣鱼、梅干的饭团,才是我们啊。

也许,泡饭加酱菜才是我们,是我们终将区别世界,赢得存在的理由。

海鸥食堂かもめ食堂(2006)

又名:海鸥餐厅 / Ruokala Lokki / Kamome Diner / Kamome Shokudo

上映日期:2006-03-11(日本)片长:102分钟

主演:小林聪美 片桐入 罇真佐子 塔里娅·马库斯 马库·佩尔托拉 

导演:荻上直子 编剧:荻上直子 Naoko Ogigami

海鸥食堂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