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图而言,相较于同期作品而言,这是一部及格的电影。诚然,我并未看过原版,但是我觉得只要改编后故事叙述完整起码不是大杂烩,这并不影响。故事情节的推动是正常的,被母亲接走-出逃-回家-不适应-感动-适应-来不及爱。这个叙事线流畅演绎下去,几处故事重要的转折点,是顺理成章的。不过,个人观感来说,未必要将母亲接走的戏份强行倒叙,正常讲述也没有关系,一方面是母亲直接地偷走孩子,另一方面奶奶在辛苦地寻找。这种对比,戏剧效果未必不好。
另外,叙事的过程如果在以下过程更加注重,可能会更好。更多的篇幅来讲述,嘉怡从回家后的格格不入,不适应、面对两人的追捕胆战心惊,到后期她发现自己其实是渴望爱的,渐渐接纳这个海边小屋。尤其是!!!奶奶也逐渐发现自己不仅爱奶奶想象的嘉怡,也爱面前这个嘉怡。奶奶不仅仅爱爱吃黄花鱼的嘉怡,也爱不爱吃黄花鱼的嘉怡。这样的铺垫一方面于清理更顺畅,另一方面也解决奶奶最后在法庭慷慨激昂的陈述带来的尴尬感。如果想要更突出一点,不妨将嘉怡对奶奶的爱刻画更多,准确地说是斯然对奶奶的好更多的体现出来。
就演员来讲,惠英红的演技没有问题,技术娴熟,且很投入,尤其是细节的把控,那真是几十年摸爬滚打练出来的。但是我个人观感,不适合这个角色,不是说演的不好演,而是惠英红老师的天然那股劲儿与这样的人物形象有所差异。不是说剧中的奶奶不需要精气神,而是气质不太对,应该有慈祥有坚毅。而且其实可以找演员配音的,有些地方的口音真的不贴角色。刘浩存的演技比起惠英红还是差点意思,但是可能是年龄的优势,贴近这个角色,给我这个普通观众有代入感。尤其是在病房最后指认李斯然、陪同奶奶出海、画画等诸多场景确实是打动我的。(这其中其实也隐含我个人的观点偏好,我更偏好演员与角色贴近的,比如胡先煦十几岁没法演绎四十几岁的大叔,没办法人家又年轻又貌美。再比如六十几岁的刘晓庆真的就不要扮演班长了。这仅仅只是我的个人偏好,可以持有不同观点。什么样子的角色找什么演员。)
另外,这部电影结束后,我们座位前后三排的观众无一人离席,久久不能不能走出情绪,这一点还是难得的。(我们不是在等彩蛋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