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6-06

冰风暴:他們尋找的是

分不清愛和性的邊界
分不清青春期和成人的世界
用身體背叛心靈
用反抗撕裂虛偽
藥,酒,性,音樂,feeling no pain
家就是你的反物質
毀滅你又讓你墜入
夜晚開了一扇門,
我們都奔跑向那個溫暖的地方
當你在黑洞裡尋找的時候
天上落下的每滴雨都凝成冰
要摧毀自己多少次才能理解愛
登上自行車飛奔時,你自由了
"I can't read any more" by David Bowie
2017年6月5日第二次
刪了第一次影評update. 回頭發現自己理解了更複雜的世界, 雖然很慢, 下一個10年, 能看到什麼呢?
2009-10-04 23:34:53 (第一次)
暗流
不遗憾没有参加李安的见面会。我无法想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在见面会上提出。甚至也不相信其他人会真正问出什么机智的问题。如果见导演就是拍巴掌叫好,或是问问创作心路, 我想这类无聊问答最好还是免了。 1997年李安能拍出这么好的片子,俨然领先于华语导演圈了。 从情节上来看: 这是一个暗流涌动的故事,风暴中心的每一个人都被本质相同的问题困扰,貌似平静的社会圈子里,无论少年的性压抑行为和成年人世界里无法协调的紧张关系。在一个标准的西式中产阶级家庭里(注意这不是中国式离婚,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行为),每个人对看不见的压抑做出的生理式反抗以及掩饰,都不温不火的表现出来(也许故事情节的优秀要依靠出色的编剧),但是李安在选材上还是认真地考量过。其实本片的节奏是-非-常-快-的。
在选材上,视角直接插入冰风暴开始前的一天,并没有过长的铺垫性的介绍。甚至故事进行过程中也没有追忆,没有告诉观众为什么两夫妻已经需要参加group心理治疗,儿子在什么学校读书,女儿为什么很激进等等。这样,节约的时间就在大篇幅的展示各种人在看不见的窒息情况下各种矛盾反应。 在每一场“没有眼泪的哭泣,没有流血的疼痛”的场景,我都暗暗叫好。越多的相互伤害和力图冲破压抑而展现出来的离奇行为,越让人感到笼罩在风暴中心人物的寒流。最好的一场应该是,小女孩在洗手间脱裤子给比她小几岁的男孩看生殖器那场。---不是青春期骚动而是彻底无伦理的顺从本能。
后半部分高潮阶段,处理的很典型的戏剧化:将所有人的矛盾都集中在冰风暴到来之夜集中爆发,平行对人物进程描写(其实整个片子都在这个架构下铺垫--爆发)。这种方式值得商榷。虽然让情节更加紧张,但是觉得有过多人工安排的成分。更喜欢《断背山》整个故事进程的均匀无痕。
同样关于大儿子这个人物,他的设置是否合理,也是值得商榷的。他白痴一般的神秘笑容成了片中唯一一个不被风暴所波及的,甚至定力十足的人物(竟然没上那个吃了安眠药的小bitch, 简直让人开始怀疑他是心智不健全)。他朗读着启示录一样的反物质世界,以及在冰风暴后第二天阳光灿烂的出现在全家面前,仍挂着他那蒙娜丽莎的微笑。
这让人觉得,虽然在片中,设置了一个参加换妻party的牧羊人。可这个长子,活生生的替代了耶稣转世。在这一点上,情节的设置又是古典戏剧型的。
从拍摄手法上: 李安的处理细腻低调,适当的控制对白和画面的比例(改编小说容易犯的毛病)。在适当的对白下,一个长镜头超越更多的对白意义。私以为,《断背山》的画面和对白的处理更流畅。 这个题材我特别喜欢,好的作品不是说黑或说白(商业片完全能提供这个功能),而是要试图展现我们说不出的那个灰色地带(并请不要代表上帝提供答案 -- 我想这一点是《吸拇指的人》的硬伤)。 虽然还是有一些挑毛病的地方,这个片子还是值得五星的。

冰风暴The Ice Storm(1997)

上映日期:1997-05-12(戛纳电影节) / 1997-11-26(美国) / 1998-03-11(法国)片长:112分钟

主演:凯文·克莱恩 琼·艾伦 西格妮·韦弗 亨利·科泽尼 托比·马 

导演:李安 编剧:詹姆斯·夏慕斯 James Schamus/里克·穆迪 Rick Moody

冰风暴的影评

初遇
初遇 •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