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一批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相继与广大观众见面。
《百炼成钢》之所以让我期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部剧讲述了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是一部跨越100年,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阶段的电视剧。在过往的影视作品里,很少能有时间跨度如此长、细节如此细腻丰富且全面展现党史的作品出现。
然而这种时间跨度过长的历史剧拍摄起来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它的难度在于:
⒈时间跨度大,剧情不容易连贯,节奏缓慢。
⒉涉及的历史事件过多,剧情结构容易松散,处理的不好也很容易引来争议。
⒊不够直观,难以抒情,观众无法代入历史其中。
开播之后连着看了六集,说实话,有点惊喜。《百炼成钢》大胆地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散文式叙事手法,以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为线索,串联起了这一百年的故事。这种散文式叙事手法的好处,一来能够避免每个剧情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情况发生,在保证史实的前提下更专注地去提炼那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二来能够加快故事节奏,以一种更丝滑的方式衔接历史故事。最后,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感受历史,选择了“以歌咏史”的抒情方式,给历史加上一些诗意,让故事更具文学性,这种独特创新的结合形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历史剧的沉闷枯燥,让观众们能以第一视角去直面历史,感受历史,歌颂历史。
举例来说:
1920年北平,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冬天里,毛泽东第一次遇见了李大钊。这时的李大钊抱着他女儿李星华和儿子李葆华,他正在温柔地教他们唱着国际歌。尽管在一旁的毛泽东没有听懂国际歌的歌词,但他却从李大钊动人的歌声听到了一种力量,是工人和农民的力量,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从李大钊手里接到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
虽然只是一次普通的相遇片段,但选取它却需要经过主创们的众多考量。
首先是李大钊教儿女唱国际歌的剧情,让自己的儿女自小就接受无产阶级的思想指导,侧面丰富了李大钊一心为革命奉献的人物形象。其次用国际歌的话题来让毛泽东和李大钊正常进入主题,不会过于突兀。再借此李大钊向毛泽东传递星星之火,为他指明正确的革命道路,突显历史的重要剧情。最后,以听不懂国际歌的缘由埋下其他人物去翻译国际歌的剧情铺垫。
选取这段历史剧情非常重要。毛泽东和李大钊的交流,让毛泽东更加坚定地站在农民、工人等无产阶级的立场,去发动革命力量,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燃起革命的星星火种。
因此,《百炼成钢》的每一个历史片段和细节都是经过主创们重重筛选和认真考量,足以证明了主创们的用心和诚意。
即使找到能够解决剧情时间跨度大的问题,所有的故事也必须有骨架、有血肉,因此先让人物形象具体,让事迹清晰深刻,这样观众才能领会剧集所表达的观点。值得欣慰的是,主创们也非常用心设置每一个历史重要事件的人物与形象。
举例来说:李大钊考虑到陈独秀的安危,担心国民党对他不利。陈独秀刚被保释出来,李大钊就决定亲自护送其出京,再次丰富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此刻的李大钊与陈独秀除了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两人更是重情重义的朋友。紧接着进入历史的重要剧情,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马车上商讨救国救民的方向与道路,此时两人对爱国和建党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也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这段剧情丰富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和他为革命作出的真实贡献,真实还原了李大钊对共产党同志的重情重义,展现出李大钊一心只想让革命成功的决心。
最后,值得称赞的是《百炼成钢》的主创们并没有只单一停留在历史故事的表面,而是在每个重要人物落幕前画下浓墨重彩的句号,再次升华思想进行抒情。
李大钊深知革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即使如此,他仍然积极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一行为严重与军阀们的思想相违背的。李大钊上刑场那天,军阀问他是否认罪,李大钊不认为自己宣扬真理有罪,他眼神坚定毫无惧色,第一个走向绞架从容就义。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李大钊不惧怕死亡,他的内心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知道就算死了一个李大钊,中国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李大钊,共产主义永远不会灭亡,它必定像红花的种子一样,遍撒各地开花结果。
李大钊一生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始终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段历史也正如李大钊所说那句话:“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百炼成钢》在这种新颖的叙事手法上依然能够将这段真实历史拍得磅礴、热血、大气,足以见证他们的用心和诚意。
《百炼成钢》的用心设计,让历史不再是小时候书本中和抗日剧里的生硬话语,而是让观众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向往。看着剧集上一个个登场的英雄人物,我体内的血也逐渐沸腾起来,开始懂得革命先辈们为了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开始明白“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些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足以让每个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