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视剧时,有一种历史书在眼前翻过的感觉,那些从小耳熟能详的、又或是以前不太熟悉的故事在眼前一一上演,想起了上学时那些曾经努力背过的历史知识,但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字显然已经不再是历史课本上冷冰冰的铅字。
在他们的时代里,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信仰,有干劲,对革命充满了热情,会流血,会牺牲,会为了理想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让人特别感慨的是很多革命者年纪轻轻就慷慨就义了,他们死的时候都很年轻,并将永远年轻,正如歌声里所唱的那样,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一首激昂铿锵有力的歌曲一直贯穿着前六集,《国际歌》的歌声串起了那些远去故事和逝去的时光,串起了那些不应当被时光所遗忘的人和事。
国际歌与瞿秋白
跟耳熟能详的很多革命先烈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比起来,很多人对瞿秋白的故事了解得并不多,但他在党的革命初期非常重要。他敢为天下,曾有过很多第一,是他第一个翻译了《国际歌》歌词,也是他第一个系统译介了马克思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是他第一个把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介绍到了中国,他也是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的革命者。
特别是他与国际歌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重要情缘。
1920年11月7日,瞿秋白参加了哈尔滨俄国人的俄国十月革命纪念三周年的纪念会,会场设在了哈尔滨工党联合会预备开办劳工大学的新屋里,到处人满为患,根本挤不进去,瞿秋白于是就坐在了演说坛上。宣布开会时,全场欢呼“万岁”,并起立齐声高唱《国际歌》,这是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歌声雄壮浑厚,铿锵有力,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此时,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有一周年。
而后,瞿秋白赴俄留学,并成为了陈独秀先生的翻译。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开幕式。瞿秋白以记者身份出席了这场大会,剧场里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革命的热度达到了空前的热潮,季诺维也夫致开会词后,全场掌声如雷,奏响《国际歌》,瞿秋白的思想也被莫斯科的这股红色浪潮激荡着。
1923年回到北京后,瞿秋白才知道堂弟瞿纯白已经是共产党员,成为了职业的革命者,他跟堂弟夫妇住在了一个四合院里,闲暇时,他也曾绘声绘色地给侄子们讲解自己在苏俄的见闻,就并教孩子们唱《国际歌》等歌曲。瞿秋白就是在这个时候重新翻译了《国际歌》的歌词的,此前在中国《国际歌》已有了三种译文,但由于译文不够确切,而且没有跟原歌的曲谱配译,所以都无法歌唱。
为了使《国际歌》真正成为广大中国劳工大众的歌曲,瞿秋白按照曲谱配译中文歌。瞿纯白家里有一家风琴,他一边弹奏风琴,一边反复吟唱译词,不断斟酌修改,直到顺口易唱为止。因为法文的“国际”(L'Internationale)一词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但这个音节有八拍,不太好唱。瞿秋白经过再三琢磨,采用了音译法“英德纳雄纳尔”,这个唱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创刊号问世,瞿秋白作为该刊的编辑,把创刊号编成了“共产国际号”专刊,并亲自题写刊名,设计了封面,在该刊中瞿秋白发表了共计六篇文章,并把《国际歌》的译词(篇末附歌曲词谱)也刊登出来了。
翻译《国际歌》不过仅仅是瞿秋白功绩的一部分,正如某位国家领导人在瞿秋白就义5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来的那样,瞿秋白在大革命时期,“他同党的其他领导人和党外革命人士一起,努力促进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发展,推动广东国民政府进行以北伐战争为中心的各种革命运动,开创了轰轰烈烈的1925至1927年大革命的崭新局面”。
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主持召开八七会议,“这次会议开始把革命从惨重的失败中挽救过来,实现了我党发展过程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会后,秋白同志勇敢地担负起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任,主持中央工作”,“他同战友们一起,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和振兴革命,开辟革命的新时期,这个功绩是不可埋没的”。
瞿秋白被解徐中央领导职务之后,他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他是党内最早认识和高度评价鲁迅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作用的领导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单是凭这三大功绩,已经使瞿秋白在我国的人民革命史上永垂不朽了。
革命的道路是光明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因为叛徒出卖,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
193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就义的日子。
而在就义之前,瞿秋白写下了他那篇剖省自我的著名文章《多余的话》,从1935年5月17日开始写,到5月22日写完,写了整整6天。
就义那天早晨八点,36师的特务连连长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发出了枪决命令。瞿秋白当时正在伏案挥笔写下了他的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写完诗后,并附跋语,末署“秋白绝笔”。
瞿秋白扫视了一下这些特务军官,神态从容,缓步踏出了大门,然后坦然正其衣履,在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今天从遗照上我们还可以想见他当日的风采。走出中山公园后,瞿秋白在匪兵刀枪密布环护之下,慢步走向了刑场,他手挟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沿途高唱国际歌,国际歌是他是用俄语唱的。在场的人清晰地听到了“英特纳雄奈尔”的歌声反复回响,瞿秋白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而后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36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瞿秋白就义时仅仅36岁,在屏幕上那些闪过的字幕里,逝世的革命者常常只有二十多岁。
1927年7月4日,陈独秀长子陈延年在上海被刽子手残忍杀害时,年仅29岁。
1928年6月6日,陈独秀次子陈乔年在上海英勇就义时,仅仅才26岁。死前,他曾乐观地跟狱友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1930年11月14日,因为不肯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被枪决,死时年仅29岁。
27年后,毛泽东在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就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依然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地怀念不已。作为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的杨开慧本可以过上安然无忧的日子,然而她却选择了投身革命。与毛泽东结婚后,她一直都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络工作,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上也凝聚着她的心血。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而后又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这是何等的不容易。
杨开慧死后,在上海帮忙安置她和毛泽东的三个孩子的人正是周恩来。
周恩来,风度翩翩,年少有为。早年赴法留学,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就已经担任了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彼时他才仅仅27岁。他两次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在炮火连天的征战中一直英勇向前,与此同时也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1927年8月1日,他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历史本身是如此精彩,那些在屏幕上一闪而过的身影和名字,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著名历史场面,那艘在南湖风雨摇曳中看似不起眼的小船,那些在北伐东征炮火连天中倒下的身躯,那声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那些让人无比激动的重大时刻都通过屏幕在眼前一一重现。这些从小背到大的历史故事,虽然不曾忘记,但似乎停留在记忆深处,直到屏幕里的身影把那些精彩的时刻在我们眼前重新一一演绎,让我们也重新焕发了对这些历史的热情。
当然,革命总有流血,也有失败,也有让人难过的时刻,看到屏幕里那些逝去生命如此年轻总让人不禁扼腕叹息,黯然神伤,但同时也让人愈加敬佩他们的选择。看着他们的精彩人生和故事,让我们可以想到先辈们为了我们今日之和平的幸福生活,曾经洒过的鲜血和做出的伟大牺牲,想一想今日生活竟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非常期待后面剧集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