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年轻的人、外国人、咖啡、话剧、画展,更自我、向往更好的生活,这确实是如今(狭义的)上海的标签,这与老上海典雅中具有的生命力互为时空映射。这次回国在这样的上海里住了快两周,开始逐渐理解上海对主人与客人的定义,翻转了曾经对上海这一面的不屑与鄙夷,变得尤为亲切起来。
我也可以开始理解,在上海呆过一二十年的人,处于中年焦虑的冲击下,青年的小资转变为了怅然若失,光鲜靓丽的外表其实锁住了不少无奈。对这种结构比较复杂的中产阶级,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姿态并不同于泛娱乐化影视作品中高对低的想象或低对高的意淫,于是很惊诧一个90后山西导演可以在这样的夹缝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立足点。我感觉,中国电影的方向会以此为转折点,从第六代导演对上个世纪中国人的关注转移到这个世纪中来。工农阶级被遗忘于时代洪流固然并依然会是大背景,但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电影来担当主旋律的另一面,中国在变化,小人物也随之变得更复杂了。
画展说到底是一个麦格芬,它到底会成功举办吗,其实不那么重要。它代表了情感的贫乏与拘束,与画展本身所代表的“更富裕的精神生活”形成对比,人们畏缩不前时,追寻个人自由反而变成了自我突破的约束和借口。我觉得爱情神话想表达的是,在上海这样城市里的这样一群人,这种压力和束缚不再来自于时代、社会或是家庭,它更加自我,不要让自我反变成为自己的阻碍。
剧本虽然还可以再打磨,但质量已经很出类拔萃了,文本量大、流动性高,但可惜拍摄的执行上欠缺得太多,太稚嫩了。说像伍迪艾伦,但有很多无意义的正反打特写,像罗曼波兰斯基,但戏剧张力却又那么短暂松弛不过瘾。电影的每个段落之间总像欠一口气一样,情感的连续性被冲击得很破碎,其实是靠连贯的城市特征补足的,换句话说,是靠上海的精气神连结起来的。
虽然只是一个小品,但至少是一部有内容的电影,而且按照惯例,国产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