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这部电影我向来是很喜欢的。我一直认为,它对于上海的描绘,隐约已经摸到了一点银河映像之于香港,或是伍迪艾伦之于纽约的神韵。所以,当得知导演并非是一个上海人时,我甚至对这部电影产生了一丝不为人知的厌恶。毕竟,作为一个排外的上海人,我实在是没想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秘密,居然被一名外来者掌握在了手中,并且最后还成功搬到了大银幕之上。
当然,上述除了第一句是真话以外,剩下的都是扯淡。我真正会拉片的缘起,是因为前两周在日谈公园听了《爱情神话》那一期。主播在里头讲到他观影进行至三分之一时,就意识到《爱情神话》绝不是一部传统的三幕式剧情片。然而,我印象中金鸡奖在那一年,好像是有把最佳编剧颁给了《爱情神话》的导演。难道说是金鸡奖那帮老居三评委这几年终于痛改前非,开始真正学习艺术,甚至懂得欣赏非三幕剧剧本了?
本着非专业的学习精神,我这两天趁着元旦放假,又把电影找出来拉了两遍,以期能亲自检验一番金鸡奖评委这么多年过去了到底有没有长进?
先上结论:我个人认为爱情神话的剧作结构有明显的三幕剧痕迹。它甚至是一个经过设计,且结构相对工整的三幕剧。这个剧本的第一幕极其精彩,第三幕在水准之上,可惜第二幕终究是差了点意思。同时,该剧本的一幕一场和二幕一场表现出类似对仗的结构,同时一幕高潮和二幕高潮也采用对仗结构。第一幕的幕高潮在35分钟的节点进入,而第二幕的幕高潮则是卡在90分钟节点进入。这种30-90的经典设置,恰恰是一部120分钟左右三幕剧的标准结构。
考虑到这部作品的第一幕质量极高,把它放到金鸡奖上爆杀四方确实是情理之中。假如它的第二幕能基本维持在第一幕的水准,那么我甚至觉得它可以替下《悲情三角》,去摸一摸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
不过很可惜,以上都只是我一个业余电影爱好者的大放厥词罢了。接下来,我将主要从剧本角度,试图对《爱情神话》的结构进行分析与解剖。
楔子 (1:50 - 3:05)
开场从1:50第一个话剧舞台镜头,一直到3:05出《爱情神话》片名,整体构成了一个小楔子。
这个楔子讲的是白老师和李小姐一起去看话剧,而在话剧结束以后,李小姐主动提出要去白老师家里喝一杯。这里要注意创作团队在两位主角的服装设计上是下了功夫的。徐峥穿的是一件带条纹的polo衫,且外面套了件中年人专用夹克;而马伊琍明显是经过设计的单一色风格,身上的毛衫与半身裙质感相当不错,且头发和服饰都采用了紫色。这里导演通过台词的强烈反差,与穿搭质感的对比,在短短一分多钟之内,就有效地将人物的性格底色传递给了观众:
第一幕第一段 (3:06 - 10:50)
一幕一场开始于李小姐早上醒来,随后是老乌客串人体模特,最后收尾在李小姐给老白的朋友圈点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此序列,那就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事后清晨。(此处应该飘过一瓶LOEWE 001……)
这个序列的主要功能是建制,或者再准确一点,是要交代徐峥饰演的白老师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导演在这一段借老乌和老白之口,已经把最关键的信息直接点给了观众。即,老白是个没有正经工作的闲人,他又画画,又写诗,还会做饭,自称杂家:
当然,只靠人物念台词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正所谓,三流的剧本全靠嘴,二流的剧本要靠手。虽然这句话是我编的,但如果我们回过头,仔细审视这场戏里白老师都做了什么事情,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编剧设计剧本时所留下的痕迹。
比如,白老师做了爱情早餐。他烫生菜,煎培根,还弄了一个爱心鸡蛋,这对应的就是他台词中的“会做饭”。
再比如,白老师把老乌喊来当人体模特,在院子里给老伯伯老阿姨开绘画班,这对应的就是他口中的“画画”和“教书”。
他在课上对李小姐念念不忘,一个人躲起来把一句话拆成三句话发朋友圈,这对应的就是他所谓的“写诗”。
以上种种设计,只能说是编剧初步完成了剧作任务。假使剧本真的用足足八分钟单独给老白一个角色贴标签,那么这个序列在剧作功能上还是显得太过单一了。所以,我们能看到在这些生活片段中,编剧其实自始至终都在试图去勾带出老白身边的人物关系。
爱心早餐是勾带租客亚历山大,他早上大放I put a Spell on You,还捡漏吃到了老白的心形煎蛋。画画则引出了挚友老乌,同时也铺垫了电影的B故事线,即老乌帮老白办画展。而写诗发朋友圈这个片段,中间穿插了格洛丽亚的登场,顺带还铺垫了她老公失踪的剧情。这里格洛丽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图钉钉在粉笔盒上的动作,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在序列一开始,编剧就通过特写镜头交代了李小姐下楼出门的动作,既暗示了李小姐对老白的态度,同时还埋下了高跟鞋被磕断的重要伏笔。倘若把高跟鞋过度解读为爱情,那么李小姐手提高跟鞋,出门后又被磕断,就多少显得耐人寻味了。
综合来看,第一幕第一场的叙事效率不可谓不高。如此一个事后清晨段落,不仅介绍了老白的人物性格,引出了老白身边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不忘塑造一笔李小姐,并埋下了高跟鞋、办画展和老公失踪三个伏笔。如果要不自量力给这个序列打分的话,那第一个序列至少是80分朝上,甚至是能跻身一流的水准。
第一幕第二段 (10:51 - 15:00)
第二段是由三个片段组成的过场序列,分别是买衣服、买菜和给儿子送平角裤。我把它概括为:白老师的日常生活。
这个序列的主要功能和第一场一样,还是在塑造老白的人物形象。其中买菜的戏是为了突出老白勤俭持家会过日子的上海男人形象,而买衣服则代表老白进入恋爱模式,开始改造自己的穿搭。在之后的戏里白老师基本就摆脱了polo衫,转而频繁以中年文青的虚胖衬衫造型示人。
镜头语言方面,前两个片段是典型的MTV段落。虽然这部片子的MTV桥段实在是太多了点,但至少这一段的用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来,快速剪接可以在一两分钟里把所有的信息点全部甩给观众,二来,可以通过配乐把上海的生活气息给凸显出来,那编剧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序列写的最好的是第三场戏。老白在采购完成之后,去到了自己儿子开的咖啡店,打算把刚刚阿德硬塞给自己的平角裤,如法炮制地也硬塞到儿子手上。这场戏的思路还是在建制人物,主要是把老白、白鸽和洋洋的关系给带出来。不过有意思的是,编剧给老白安排了平角裤这个道具,在剧情逻辑上勾连住了买衣服桥段,同时也变相盘活了整个MTV段落。当然,在创作的时候,编剧更有可能是先想好了咖啡店的部分,然后再构思出一个平角裤道具,把它同时穿插到咖啡店和MTV两个段落中。
咖啡店这场戏更妙的在于举重若轻。编剧通过洋洋的台词,不经意地让老白知道原来昨晚的话剧是有原著小说的。这等于是给老白发了一张任务卡,给他一个借口去找李小姐送书。这种过场戏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一场戏起到了两个重要剧作功能,一方面完成了人物搭建,另一方面又启动了主线剧情,可谓一举两得。
到此为止,第一幕中老白的人物塑造基本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去,编剧将要着手开始塑造女主角李小姐的形象。
第一幕第三段 (15:00 - 23:25)
编剧在这里采用的手法和第一场戏是类似的。第一场事后清晨,介绍了老白的居住环境、人物关系还有日常生活。那么到了第三场事后黄昏,编剧就同样要从居住环境和人物关系入手,去搭建马伊琍所饰演的李小姐。
这里开场部分编剧的写法可谓非常正确。她直接让老白抱着一个大袋子,出现在了李小姐的家门口。而老白的袋子里,有一本已经买好了的原著小说。假如编剧不是这么写,而是顺着上一场咖啡店的戏,去写老白怎么骑车去到书店,怎么找书,又在书店遇到了谁谁谁,那这个编剧的水平就最多不会超过四流。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王影璐在上一场戏中已经发出了任务卡,而老白的人物形象也早就立了起来。这时再写老白单人的戏,那就成了拖慢节奏的废戏,毫无剧作功能。(不过,编剧还是怕观众理解不了,所以安排了老白在门口给李小姐同事吴小云打电话,以此把情节再解说一遍给观众听。)
纵观整场戏,编剧最主要的任务是交代李小姐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要交代她周围都有些什么人。而这部分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是在老破小的置景。为了突出老破小逼仄的环境,导演大量运用了封闭式构图,并在其中特地安排了一个白老师的主观镜头。这个镜头逼迫观众跟随老白的视角,体验了一把坐在上海老破小屋子里听别人家小孩默英文单词是一种什么感受。
这里好巧不巧默地单词还都是:冷静,静一静,距离,后悔,保持距离……只能说真的不怪玛雅默不出来。编剧安排的单词对她这个年纪没离过婚的小女孩实在是有点超纲了。
另外马伊琍给李小姐设计了一个歪头(用手摸脖子)的小动作,类似演员建立的表演抓手。片中李小姐的内心情绪每次出现波动时,马伊琍都会歪一下头,或者用手摸一下脖子来表达。这个动作在这场戏里出现了三次,比如默单词默到Regret(后悔),比如让老白把两只鞋子都拿去修。后续在天台以及在老白家吃饭的时候,这个动作在战斗模式下还多次出现,到时候可以再具体分析:
最后要讲讲高跟鞋。如果在第一幕第一场时,把Jimmy Choo理解为爱情可能确实是一种过度解读。然而到了这一场戏之后,高跟鞋的物理作用其实时彻底消失了。李小姐在这部电影中,再也没有穿过那双Jimmy Choo。取而代之的,则是高跟鞋作为爱情的象征,以及它作为伏笔与分晓推动剧情的功能。
第一场戏中断了根的高跟鞋,在这场戏中转化为了修鞋任务进而继续推动故事发展。同时,李小姐是离过婚的,所以她的高跟鞋断了。而老白呢,他接到的任务就是要帮李小姐把鞋给修好。注意这里导演特地通过镜头告诉观众,老白不仅仅要修好一只鞋,而是要一双鞋两只一并带走:
在下一个场景中,老白提着高跟鞋走在路灯之下。这仿佛是“形单影只”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只不过,老白虽然是一个人在走,虽然他身边没有李小姐,但他手上却提着一双高跟鞋,就仿佛提着份等待修补的爱情一样:
第一幕第四段 (23:30 - 24:15)
这一段是老乌第一次带老白看画展场地。
往好了说,这是一段调整节奏的戏。之前连着两场高强度主线戏份,这里安排一段支线好让观众喘口气。但假如要说得直白些,那此处就是编剧一看表,24分钟,第一幕走了一大半了,赶紧得启动B故事线,所以就硬是塞了一场老乌的戏份进来。
第一幕第五段 (24:16 - 25:25)
这一段也是一场调节奏的戏,这是老白第一次去找到小皮匠修鞋,此时小皮匠没有在修鞋,而是在喝咖啡:
这里小皮匠拿的手磨咖啡机一看就不是现场走戏走出来的道具,而是类似李小姐的高跟鞋,是编剧提前就设计好的戏用道具。此处选用手磨咖啡机确实令人拍案叫绝。如果是自动咖啡机,就缺少了生活气息;如果是冲泡速溶咖啡,就和城市气质不匹配;如果是手磨豆浆机,倒也不是不行,但就是少了几分洋气。总之思来想去,到最后也确实只有手磨咖啡机是最准确的。
另外要注意,在片中老白每次找到小皮匠,他没有一次是真的在修鞋的。这种处理同样是编剧的有意为之。假如我们来设计一个小皮匠配角,那么让他每次出场的时候都去修鞋其实是最容易想到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在片中,小皮匠为什么不去修鞋呢?
这就要回到前一场戏提到的,因为高跟鞋的重点并不在其物理层面的功能性,而是在于它象征着爱情。所以小皮匠的剧作功能不是在物理上修鞋,而是在精神层面修补老白的感情。某种意义上,他充当的角色恰恰就是老白的爱情导师与情绪出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个角色张口Jimmy Choo,闭口阿姆斯特朗,以及他为什么会让一些观众感觉到不太真实。
这场戏的打点颇为生硬。导演是切了一个全景,勉强安排了小皮匠喷咖啡这个动作,然后再接上了下一场戏相同景别的一个俯视全景镜头。这种处理非常像是拍了好几条,然后在剪辑台上剪出来的无奈之举:
第一幕第六段(25:25 - 28:05)
这一段讲的是老白接到吴小云的电话,随后赶到了李小姐所在的广告片拍摄现场,临时充当了一回手替,并在工作结束后与李小姐交谈了一番。
这场戏的主要功能还是在建制。它的前半段塑造了李小姐在片场的工作状态,而后半段则借老白与李小姐的对话,带观众快速回顾了一番两人的求学工作经历。注意在这一段李小姐训人的场景中,人群中站着一个笑得非常不专业的小光头。这个人就是在杂货店里穿睡衣的群演。这位兄弟估计是看到马伊琍小姐的表演,心生敬佩之情,在挨骂的场合居然也笑得出来。同时也能发现导演和制片是挺省钱的,就这么几个群演,还要翻来覆去的用:
在本场戏中,编剧为了让老白和李小姐见面并共进盒饭,其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通过这场戏,我们可以得知李小姐是一位广告制片,她的工作相对繁忙,而且还有一个女儿要带;但反观老白,他是一位无业游民,平时白天教别人画画,自称一个杂家。要为这样两个角色创造见面的机会,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编剧只要稍稍偷个懒,或者设计得粗糙些,就很容易产生平时国产电视剧常有的,两个职场角色明明各有各的工作,但又好像天天不用上班,主业就是谈情说爱之类的荒诞剧情。
我们不妨带入编剧的角色,回顾一下在写这场戏之前,编剧手头到底都有哪些牌呢?
第一毫无疑问是那双Jimmy Choo。但这张牌上一场戏刚拿到手没多久,在小皮匠那儿还没捂热呢,这时候就打出去着实是有些浪费了。第二是玛雅,但此时老白和李小姐的关系铺垫还不够,这张牌相当于是被锁在了牌库里,贸然出手会引入剧作漏洞。思来想去,也就只有吴小云这张牌是能用的。而且这张牌的真正作用,一是为老白和李小姐创造一次见面的机会;二是借由本次见面,让两人感情迅速升温,进而把玛雅从牌库里解放出来。
所以当我们回头再去审视吴小云这个角色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她其实是编剧提前布局的一枚棋子。编剧有意在第一幕第三场连续三次提到了她的名字。其中老白在李小姐家门口打电话确认地址,这是第一次;李小姐逼问之下老白供出了吴小云的名字,这是第二次;最后在李小姐送老白离开时,提到了帮吴小云装修选画,这是第三次。以上三次铺垫,可以看作是编剧凭空为自己捏造了一张启动卡,为的就是能在天台这一场戏中发挥相应的剧作功能。
第一幕第七段(28:10 - 34:00)
在上一场戏两人感情迅速升温之后,老白顺理成章地获得了接玛雅放学的光荣任务。
这场戏同样是一戏两用的。在A故事里,老白接玛雅放学,贿赂吃蛋糕,并试图套话未果。但由于他盯玛雅做作业表现优异,所以还是赢得了和李小姐共进晚餐的机会。而在B故事里,老乌首次提及了他和索菲亚·罗兰的爱情神话故事,并callback了帮老白办画展的B故事线任务。
此处导演整体镜头语言的处理突出了一个稳字。虽然用到了一些长镜头,但相对比较朴实,毫无炫技的痕迹。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另外要单独提一句群演的演技。本片的群演不知道是哪里请来的,演技实在有些捉急,让人强烈怀疑不是专业演员。比如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反应镜头。这里拍的是几个人在咖啡店门口,看到老乌骑车过来,随后和他打招呼的场景:
中景的这位穿牛仔夹克的大哥,就是杂货店门口尬问老白陈皮排骨的角色。这个演员的表演就是典型的“早知道”表演。他仿佛早就预知到老乌要骑自行车过来,所以身体姿态非常僵硬,给人感觉就是在等转头的那个时间点。而远景有个戴眼镜的小哥,他则恰恰相反。他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从容些,太过刻意,以至于动作和情绪产生了脱节。
两相对比,如果我们再回看徐峥的表演,那还真就是一个松弛、准确、恰到好处。
第一幕第八段(34:00 - 35:10)
过场戏,MTV段落,讲的是白老师在家里准备晚餐:
此处镜头扫过的依次是长生果,鸭舌,糟毛豆子和糟鸡爪。这几个菜都没问题,但我个人比较好奇为什么老白准备的都是凉菜呢?之前交代的糖藕也是凉菜,甚至酒酿小圆子也是提前烧好了放凉吃的。难道老白就没想让李小姐吃点热菜填饱肚子吗?
至于戏本身则没什么好讲的。之前连着两场强度太高,这里允许编剧偷懒给自己喘一口气也无可厚非。即便如此,我个人还是强烈怀疑编剧不会写到这里就已经没招了吧?毕竟才走了30分钟戏,居然就已经出现了足足2.5次MTV段落。上一次我见到如此高频次MTV桥段的爱情电影,还得追溯到陈可辛在1996年拍摄的《甜蜜蜜》:) 。
第一幕幕高潮(35:15 - 46:10)
第一幕幕高潮说的是是原本老白和李小姐两人之间的私房菜,阴差阳错居然成了五个人一块吃的大锅饭。
这个幕高潮同样可以分作三个段落。其中第一个段落讲的是Gloria来到老白家中,向他哭诉自己老公在土耳其遭到绑架的事情:
此段落同为一戏两用。一来,这是老生常谈的创作技巧,即:精心准备的事情是不可能顺利发生的。Gloria作为不速之客登门拜访,在剧作上就是为了打碎老白二人晚餐的美好幻想,同时创造悬念,制造戏剧张力。二来,这是编剧用来补足Gloria人设的专属段落。本段落的目标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彰显Gloria又嗲又作、敢爱敢恨,以及表面浮夸抓马的人物形象。这个段落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倪虹洁老师在其中的精彩发挥可谓功不可没。
第二段是从亚历山大回家上楼,一直到老乌进场为止:(所以老乌是有钥匙还是怎样……?)
这个段落时间跨度短,登场人物多,可以说是节奏拉满。亚历山大带着一夜情对象回家上楼,就是为了隔断此前的节奏。在亚历山大上楼之后短短几秒,前妻蓓蓓就迅速推门而入,然后几句台词一过,老乌又看热闹不嫌事大一般不请自来。所以如果要揣测编剧的心态,估摸是又看了一次表,发现已经40分钟了,时间到了,不能再拖了,所以赶紧把所有人物都给凑到一块儿。
随后就是幕高潮的主体,也就是第三个段落,即五个角色坐下来,一起吃了一顿饭。其实到了这个时间节点,编剧的创作压力反倒没有那么大了。这是因为在第一幕中,编剧已经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建制高效且人物丰满,埋下的伏笔已经回收,该做的分晓也做了。同时,选角贴切,演员演技出众。以上种种汇聚在一起,就导致编剧不需要去绞尽脑汁设计情节。只要五个角色凑在一块,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再加上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中年人的爱情神话,而且是中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爱情神话。所以编剧如果非要在幕高潮加入抓马的戏份,反倒显得是在画蛇添足了。
最后幕高潮的打点也非常出彩。先是马伊琍和倪虹洁互飙“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xxx是不完整的”,然后徐峥恰如其分地说出“一个女人这辈子没造过反也是不完整的”,紧接着音乐起,大家一起碰杯,在一片七嘴八舌却又喜气洋洋的气氛中为第一幕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