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上二刷《爱情神话》,还是很好看,超过了之前的《刺杀小说家》,故事最为人称道的是颠覆男女性别刻板印象塑造人设,儿子酷爱美妆,老乌总是念叨过去的爱情际遇,而徐峥则纠结于几个女人之间;马伊利在片场作为上级训导几个俯首称臣的男性下属,吴越则犯了很多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倪虹洁如浪荡子般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但是看过两遍电影,这部电影和《刺杀小说家》给我的感觉有一点是相同的,并且极其令人感动的是,这是一部人味很足的电影,没什么宏大叙事,没什么道德说教,这两部电影都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异质性价值。

简单而言,就是只对主体自身存在价值,但没有交换价值,就是异质性价值。一头牛换两只羊,是同质性价值,物物交换时代结束,重金属也好,法币也好,电子货币也好,都是建立在同质性价值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是大家共同遵循的,社会认同的具有价值的事情,才能转换为资本,这个价值,是《刺杀小说家》中于和伟的那一只大手,是技术飞跃、资本的滚动增殖所代表的价值,是塑造美国梦,构建中国梦的价值。

而异质性价值,则是私密性的,本己的,属于自身的,是个人体验的价值,是无所谓交换价值的,我可以用财富换取对方的体验吗?体验总归是要主体用时间去亲身经历,去触摸感受的。所以我从来不相信所谓人工智能的芯片装在大脑中,可以替代读书这件事。当然,作为工具性-同质性价值意义上的读书,芯片是可以替代,可以让我记住很多花时间也记不住的单词、知识等等,但是读书体验本身,所带来主体的愉悦,这是芯片无法给予的,因为芯片恰恰就是要去除主体的这些经验(节省时间),将读书变成纯粹工具性-同质性价值的活动。

《爱情神话》、《刺杀小说家》就是异质性价值的载体,当然,很多具有人味的电影都是如此,并不止这两部,《心灵奇旅》、《无依之地》不皆是如此吗?小说家一辈子写小说,就是为了写小说本身,甚至啃老、遭遇威胁,这都无法阻止他写小说。《爱情神话》中的各个主角,做任何选择,皆是为了生命本身,为了增加生命的厚度、体验的深度、幸福的广度,几乎一切情节,都是异质性价值的代言。我想到了读研时候,彭老师念兹在兹,反复在课堂上说的话:哲学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事业,当然,也能成为一生的志业。这和马克思·韦伯所说的“作为志业的学术”如出一辙,何谓志业,就是恢复哲学的本来面目——即追求真理,而为了追求真理,其他的:学位、C刊、职称、课题、财富、地位,这些不是不追求,而是都可以成为副产品。追求真理本身,已经足够让人生充满幸福。

其他专业亦是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志业,就是异质性价值在工作、事业上的体现,寻找生命中的异质性价值,是性价比极高的事情,它能让人们把幸福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不依赖于房车、不依赖于工作、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它可以让人们远离太多纠结和苦闷,远离嫉妒和焦虑,让人们集中精力,寻找自己的神话。

这部电影,我认为主题词,就应该是神话。我们童年都相信神话,但是随着我们年龄越来越大,我们慢慢不相信神话,甚至嘲笑他人的神话,我们把自己庸俗不堪的生活,把斤斤计较,把一些小算计,视作生命本身,把那些同质性价值,视为成功标杆,而那些神话呢?那些属于人生本身的体验呢?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老子说:“专心致柔,能如婴儿乎?”作为观念的“爱情”,当然是人类塑造出的神话,人类创造出无数观念上的“神话”,你要在这些神话中寻找客观,寻找物自体吗?不如相信李贽的童心说,回到婴儿时的纯真状态,找寻自己生命中志业(工作)与神话(生活)。


爱情神话(2021)

又名:B for Busy / Myth of Love

上映日期:2021-12-24(中国大陆)片长:112分钟

主演:徐峥 马伊琍 吴越 倪虹洁 周野芒 黄明昊 王影璐 宁理  

导演:邵艺辉 

爱情神话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