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的片子终于看到了,因为疫情不想去影院,好在爱奇艺开播了。《爱情神话》算一部比较另类的作品,有点像伍迪艾伦风格,文艺范是这个故事的主线,却更有市井烟火。
关于故事,内容蛮简单,无非就是上海里弄的家长里短,男人挣钱买菜做饭,女人挣钱爱美丽。男人间的斗嘴,女人间的暗地较量,那种要面子,那种欲擒故纵,等等,都带有市井小民的特质;从教画画到办画展,早餐的摆盘,衣着的品味,餐桌的台布和鲜花,修鞋师傅的coffee time,等等,都显示出海派的品味;烧小菜的考究,做事情的较真儿, 偶尔喜欢呲呲的牛皮,等等,都是伊拉上海人的做派。
故事最好看的在最后一部分,在前面平淡的铺设下终于点题,爱情神话到底是什么。老乌的故事或许有些吹牛皮,但更愿意相信那是真的,而老乌的突然离世让那段短暂的爱情真的成为了神话。结尾处异常精彩,微信朋友圈里朋友们对追思会上一起观看的爱情神话发表的不同评论,以及随后的一段段微信聊天记录,故事总算有个happy ending。这个结尾的处理实在太棒了。
关于方言,为片子填色不少,运用略微洋气的上海话,听着软糯舒服,连骂人都是文邹邹的,活灵灵的刻画出生活在里弄的小人物,与那嘎达嘎哒的高跟鞋声,与那香烟咖啡老酒,与那老房子的亭子间和阳台,是那么的搭调。春节前看了一个视频《上海话的过年》,听着上海话,看着老熟悉的画面,儿时的回忆都回来了,但在尾声也感叹道,现在的小囡还有几个会与阿公阿婆用上海话聊天。普通话让国人沟通没有了障碍,但是各地的方言慢慢的淡化,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也将随之而逝,这是蛮可惜的。我想,多年以后,这部爱情神话没准会成为上海话的教科书。
这个海报的设计也是蛮花心思的,男人与女人、大人与小人、作画与画展、几个人物、以及故事结局,在这个画面中都能看到。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插曲,无论英文的还是中文的,首首好听,与画面融为一体,像是每个桥段的和弦。很喜欢这首《B for Busy》,上海话与英文的结合,“长长的队伍里向,等了嗨领我的那把糖,排到我的辰光,才发现搁得不卖糖”。
ps:《上海话的过年》是春节前在海外的朋友发来的,用上海话讲过年要准备些什么东西,作为半个上海人,场景都再熟悉不过了,包括上海话听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只是要说出来,怕是蹩脚的不行了。那个为了吃团圆饭准备的圆台面,唤起好多的回忆。好婆家里有一个,那是因为每隔几年,一大家子人都回来给她过生日,三姨夫特意买了这张台面,粗略算一下,十几年也就用了十几次吧,利用率不高,每次用却又特别圆满,这就是这个台面的意义所在。那个年代的房间小,台子要占据大半个房间,桌面上摆了美味佳肴,还尚小的我们几个表兄弟姐妹,特别喜欢在桌子底下穿梭,还时不时做个鬼脸,那时的开心是自然而自由的。随着长辈们年龄大了,每年大家还会聚在一起,只是吃饭环节从家里转移到饭店,不再忙着做饭,那闹忙劲也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