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再没有推辞去看了《爱情神话》,诚不负我。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大陆电影。
从哪里开始讲讲呢,我先说什么叫爱情神话,以及这个片子为什么叫爱情神话的我的看法。
爱情在当下年代变得越来越稀有,在爱情与物质的对抗中,爱情已经被打烂了。从影视作品里就可见一斑,但凡是抛弃物质坚持爱情的人物,就一定会被设置得又痴又狂大无畏。是没有一个文文静静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能享受爱情的,必有风浪,更常见的是,平凡人直接被设置为要么挨欺负要么就市侩精明,就不会跟爱情沾边儿。
爱情越稀有,它就越发变得美好,美好得直到它没法存在,不再存在,即人人追求爱情,人人又不追求爱情。爱情被神话,流于传说,就像被束之高阁的一沓人民币。
男男女女都渴盼爱情降临:“哦~爱情我可太熟悉了,我心心念念它一万遍了”,可是大家也说不上爱情到底是什么,可是大家又太懂什么不是爱情了。太懂什么不是爱情了,太懂了。俩人相遇,互生情愫,好,是时候开始找到我俩的爱情了,但是由于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却又特别知道什么不是爱情,所以我们能做的只剩下否认,他这样所以这不是爱情,她没那样所以这不是爱情。造成个什么局面呢?哈哈,那就是爱情只存在于你的过去,当下,不是爱情,将来,不会有爱情。找到爱情的唯一路径是失去和遗忘,爱情只有在事后才出现,以一个安慰疗愈的身份登场。
我突然想到一个贴切的流行词,“捧杀”。人们通过神圣化爱情来架空爱情,杀死爱情,灭绝爱情。
叉个题外话。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思考了很久到底什么是爱情,我认为这个答案一定会帮助我很多。
“我爱上你”意味着什么,我的答案是,你的陪伴让我确认我是我。我的存在被承认,是超越的终极满足,所以爱情才有它的无上地位。
电影是如何体现出爱情神话的,可以单摘出马伊琍这条线来看,他俩的感情路径是这样的:先是一夜情,可是男的有点动心,认真投入了一些情感,为女方献了些殷勤,女方被打动,感情升温,男方终于想敲定这段关系,“住进来吧”,女方就跑,关系结束,后来看了部电影,故事继续。我详细说说。
一夜情的开头:对爱情不抱希望的功利性剥离,剥离出来就是one night stand。多说一句,祝无双有个镜头,ktv关上门来黯然神伤,然后整理表情继续玩。因为爱情是神圣的,所以玩儿久了她也自觉自己是不配再得到爱情了,所以只有继续玩儿。
感情升温:男方主动,花足心思,女方被打动,说“我要是年轻我真就觉得这就是爱情了”。
感情顶点:男方要敲定这段关系的同时女方就下意识逃离这段关系。你看,现代社会的爱情根本不需要打击就碎了,一点儿挫折冲突没有啊,马伊琍就想跑。鞋匠的解释:“你让人家住进来,人家感受到了压力”,这就叫理由了。想想以前看的电视剧,分手的理由可磨人了。现在呢,心里一句这不是爱情就够了。
关系结束:这段时间男主也心烦。老乌生硬的跟男主闹掰,这个老乌就是音译love。俩人玩笑似的互相躲着,代表男主对自己的付出的颓丧和对怀抱希望的自己的埋怨,心里想的肯定是“妈的老子再不动心了,再不坦白了”。直到女人又有动作,帮他找好了场地,老乌又出现,男主这又才开始和老乌眉飞色舞。
死灰复燃:这是为什么呢?就是爱情神话的破灭:love死了,《爱情神话》原来也无聊的让人想逃。那干嘛一直绷着呢,嗨,喝个咖啡吧。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我以前真是没看过讨论这一点的电影,而且完成的很工整,是很精致的一部小品。
再说点个人想法。为什么这部电影讨论爱情要以中年人为载体呢?因为神话属性就得在受过伤的人身上才能体现啊。可是导演多虑了,现在小年轻也没几个勇敢相信爱情的了,哈哈。再说这个中年人谈恋爱,可它一点都不像是“中年人的恋爱”,这算是开了个好头,以后的影视作品终于可以不再有“儿子,爸爸跟你李阿姨真的没有什么”“儿子,你要是不同意那妈妈就不和张叔叔在一起”这种桥段了。在这部电影里,甚至没有“考虑孩子的意见”的瞬间。中年爱情终于要现代化了。
还有现代化的地方是,以前上海的外地人说着普通话,山东话,河南话,现在上海的外地人说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全是国际友人,哇,这电影里全是混血儿全是外国人。娘娘的男孩和man man的女孩也被设置,为要摒弃对爱情形式的定义。
唯一不现代化的是什么呢,是故事发生的场所,一个随便跨越边界的社区,熟人社会,人人相亲,我对上海的印象反正不是这些,上海一定是个最冰冷的地方。这里值得说的是,有一个镜头特别美,男主提着高跟鞋在路牙子上走着,车灯作为光源,把男主的影子映在陈旧院墙上,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显得很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