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爱情神话》,确定老白儿子的女朋友后来修眉毛了。如果这真的是导演有意为之,可能电影是想用这个细节说明女孩子还是在意老白说她不修眉毛的。
另外发现的两处细节,一是老白第三次去找鞋匠的时候,镜头是从旁边一个房间里正在弹钢琴的女士身上开始推出去的。她所弹乐曲又刚好作为当时气冲冲的老白的出场BGM。而在之前鞋匠第二场戏的境头中,他的摊位旁边已经有一块写着“钢琴培训”的牌子一闪而过,说明这个弹琴的女人并非无中生有,不管她是钢琴培训老师还是学琴的。
还有一个是白老师在某个晚上正百无聊赖地打鼓,租客亚历山大走入镜头打开冰箱拿东西,他穿的短袖衫胸前就印有“义乌”字样,暗合之前白老师和李小姐在楼顶聊天时提到的,亚历山大的父母在义乌卖冰箱贴。而且他入镜的时候一直处在焦外,他胸前的义乌两字也是虚化状态,不仔细辨别还看不出来,不会显得很刻意。
通过这些小设计,也能看出导演对每一场戏都是非常用心的。
我只有一个地方不太喜欢,白老师在马路上骑单车,旁边也骑着单车的路人又是俩外国人士。本片已经非常“小联合国”了,能不能稍微收敛一下,因为白老师在店铺买菜的时候已经碰到过一个外国游客。这两段你简直把它剪到城市公益宣传片里面,放到中央台播都没什么违和感。我这不是狭隘,我只是说一个梗没必要用两次。
有一种批评说亚历山大这个角色没有存在的必要。其实你把他当成一个群众演员就行。有的群演只是路人甲乙丙丁,或者餐厅里的食客,但他们也是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增加了戏剧的真实感。亚历山大就是有名字、很多出场机会、很多对白的重量级群众演员。有好几处他充当的其实就是群演的作用,比如有一个抱着梯子从白老师后面走过的镜头。他干什么去了?电影不用管他做什么,就像电影不会拍路人和餐厅里的那些食客后来干什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