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在视频网站看了慕名已久的电影《爱情神话》。这是一部完全以上海话表达,舞台背景在上海主城区的电影。
除了黄明昊以外,全片都是沪语,不少人看此片是有一些不习惯和不舒服的,恐怕会影响观影体验。但是,作为一个上海人,我还是非常推荐,无论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亦或者你都不在上海居住,只是希望了解不同城市生活,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不仅是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对你来说可能是独特的体验,也不只是因为电影把上海主城区的生活风貌拍摄得很美,更是因为她对爱情,这个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有着更为特别的思考。
我们有很多的爱情片了,但是《爱情神话》真的是现在非常另类的一部,因为她所描述的爱情,是绝大部分爱情片不会去关注的群体,那就是中年人。准确地说,是人到中年,依然相信爱情,寻找爱情的那群人。
这就有点像现在很常见的35岁的问题。职业生涯,好像是为35岁以下而设的,没什么人关心35岁以上的人怎么找工作,需不需要工作,好像35岁一到,就应该自动在人才市场消失。爱情则是更可怕的东西。很有可能30岁以下,甚至25岁以下,你才是爱情市场的目标人群。
超过这个年纪,还在奢谈爱情,就有一点:幼稚。
在很多人看来,包括你自己看来,你更需要的是生活。是家庭。是妥协。
爱情算什么东西,也是你配谈的?
所以主演马伊琍拿到这个剧本,眼前一亮,发现终于有电影想反映这个年龄段对爱情的需求了,她立马找了徐峥,劝他做这部电影。
作为监制的徐峥,在物色演员的时候,又反过来找了马伊琍做搭档,另外吴越、倪虹洁、周野芒这几个也到了中年的演员,共同完成了这部戏。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也就是演员自身的生活阅历,和作品中的人物,是相对接近的,至少属于一个时代,也就有更多的共鸣——更何况,其中绝大多数演员,本身就生活在上海,对上海人的情感生活有着更深的认知。
我们该怎么看这样一部作品呢?
首先,《爱情神话》揭露了30+年龄群体的情感困境。
第一,他们这个年龄段,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很难找到合适对象了。
这可能是30岁,特别是25岁以下的人群,不会碰到的困境。
无论你对爱情的定义是什么,越年轻就是越容易找到合适的对象。这一方面是社会学意义的,普遍认为越年轻,择偶的年龄区间也就越大,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兼容。但你年纪一旦向上,特别是女性,好像就很难有资本去寻找爱情。
更重要的是,似乎十几岁、二十几岁才是荷尔蒙散发的年纪,到处都可以有合适的对象。就像电影中徐峥的儿子(黄明昊饰演的角色),即便非常中性化,但也可以有老少女孩拥簇。没办法,这就是荷尔蒙的威力。
影片中就充分展示了一个中年人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是多么不容易。
从男性视角看,徐峥饰演的角色,有性容易,所以一开始就是和马伊琍的一夜之情,但是想要一段长久的可靠的关系,就非常困难。
从女性视角看,就更难了。
非常经典的三个女性同台戏,抛出了经典的“野猫”、“剩饭”论,特别是倪虹洁的这段:
“我觉得其实做只野猫也蛮好的,想去啥地方就去啥地方,想做啥就做啥,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大餐我也吃过了,吃吃剩饭又怎么了。吃好之后,嘴巴一擦,头也用不着回,跑路呀。”
但是,人们都看得出来,倪虹洁、吴越、马伊琍饰演的角色,都对徐峥有意思。
虽然把徐峥比喻成“剩饭”,但是还是要凑在一块吃——抢食。
这就是看到了一个更大的现实:在这个年纪的女性,要找到一个相对靠谱一点的男性,作为可能相处的对象,更不容易,都怕错过了村就没了店。
所以像徐峥这样有大肚子,也做着非常普通工作的人,只是相对更老实、稳重一些,靠谱一些,已经是“优选”了。
第二,来源于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经济问题当然是其中的重要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各种扑面而来的生活压力。
谁都有过不切实际、不顾一切的年纪,而且好像只有十几岁、二十几岁早期,才被赋予可以这样想东想西的特权。
一旦到了30岁这个关卡,你再痴心妄想,不接地气,不说别人怎么看你,你自己都会看不太起自己。
这个时候的人,会变得收敛,比起那些诗与远方,更操心的是眼前的生活,考虑每天的柴米油盐,紧张周遭的人际关系。
这些20多岁的时候看不上的鸡零狗碎、鸡毛蒜皮,成为了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那种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的念头,不是神话,而是鬼话。
3、更重要的是,在遭遇遍体鳞伤之后,还能不能相信爱情。
中年人的爱情要么是很幸福的,这往往来源于青年时代已经不错的感情积累。要么就是一笔怎么算也算不清的血泪史。
伤害可能早自青年时代的一次情感创伤,也可能来源于婚姻生活中的种种不幸。
《爱情神话》中的徐峥、马伊琍、吴越、倪虹洁,谁不曾在情感生活中遍体鳞伤过?
这个年纪,还在带伤生活的人,自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容易愈合伤口。他们会更加小心翼翼。
就像马伊琍的角色所述,她不会太轻易相信爱情,更不会轻易开始一段关系。他们可以拥抱,可以比较容易拥有性,但不太愿意投入一段关系了。
这就是中年人所面临的爱情的困境。
弹幕里,大概是中年人留言说,看懂这部电影的,大概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可能就不会懂这些。
再早10年,让我去理解这些内容,我也会觉得哪有那么复杂和深奥。直到自己也年近不惑,有了一些生活阅历,面庞也遮不住沧桑,才越发感到,如果20岁的时候,认为爱情是奢侈品,30多岁的年纪看爱情,就觉得这是更加虚无缥缈的东西,自己显然有更加现实的东西要考虑。
也应该考虑更现实的东西。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爱不爱不一定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至少没有那么重要了。没有这些东西,只要你想,依然可以活得很好,活得很滋润。
那么,到底为止,你的爱情人生就终结了,过好漫长的庸俗但现实的人生,是你的功课。
但是,我是说万一你还有一些不甘心,还是希望拥有爱情,也不可能倒退回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模样,那么心无旁骛,随心所欲。
只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所有的神话故事,是因为人们相信它而存在的。
那么到这个年纪,你依然相信爱情,爱情就是一个神话——爱情是否真实存在,意义不大,只是因为你相信它存在,爱情才存在。如果你已经不信,那也没什么关系,就是一个神话故事,在你这里失去了信服力,它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这是黄明昊这一代年轻人的爱情,主要靠荷尔蒙散发维系起来所不同的。
中年人的爱情,更像一个信仰体系,是你信才有,不信则无的东西。
更没有什么道理和科学,更不要说去说服别人相信亦或者不信。
电影讲述的就是这群中年人,依然信仰爱情神话的故事。
当然,这种情感不会很浓烈了,肯定不会用年轻人常用的套路来体现,因此不太容易被人发现,只能靠仔细揣摩:
1、以爱的姿态生活。
很多人看到这部作品的小资生活,不消说徐峥做菜做得多好吃,招待客人用的蝴蝶酥等,修鞋匠每日喝杯咖啡,更是让一些人觉得不接地气。
我猜测这或许是一些从来没有在上海生活过,也不太接触上海40岁朝上的人说出来的话。
人过30岁,会发现,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会呈现两级:
一类人,让自己“自然”老去,失去性感,失去对生活、对美的追求,他们甘于生活的平凡,犹如一副淡彩铅笔画,只需要秩序井然即可。
而另一类人,虽然也在老去,也在失去性感,也有点跟不上年轻人的审美,但是他们不甘心就此平庸,在平庸的生活中,总是把生活作为一块画布,试图加一点调料,让她更有生机。
所以,他们周末看看画展,吃点精致的食品,做几道有品质的菜……更不消说,在这个拥有全球最多咖啡馆的城市,去打卡一些咖啡馆,当然还有一些人自己磨豆子、煮一壶咖啡,以此度过片刻美好光景。
他们肯定不再年轻,但依然活得很浪漫,对生活依然有自己的热望。
不要以为爱情是针对某个个体的情感投射,中年人的爱情,首先是爱自己,是相信自己的生活是有爱的。
而这种有爱,就体现在处处细节上。
2、寄托于脑海中的幻想。
豆瓣上有个提问:好想知道索菲亚罗兰那个故事的真假。
看了这部电影的都知道,一辈子没结婚的老乌,有一个心心念叨的梦中情人:国际知名演员索菲亚·罗兰。
老乌是这样深情款款地讲述自己的“爱情神话”的:
八九年的时候,我二十出头,我到法国去留学,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读书。第二年放春假,我到罗马去旅游,走着走着迷路了,我就沿着威尼斯广场的小路走,跑到一个小弄堂里头,一下就看到她,坐在那里吃咖啡,就是巴黎马路边上的小咖啡馆,搭棚子那种,她看上去四十几岁,我当时不知道她是谁,只觉得她有点寂寞。
我就走上去问她,你晓得费里尼电影《甜蜜生活》里的喷泉在啥地方吗?她太阳镜拿下来,说我带你去。我们说了很多的话,她说她心情不太好,她意大利语说了很多,我一句没听懂。等到喷泉,天也黑了。她说她不喜欢《甜蜜生活》,她喜欢《爱情神话》。然后他们就到了一个小旅馆里……
这个幻想够细节,够“真实”,同时也很令人满足。
他相信自己曾经在罗马的街头,和索菲亚·罗兰有过一场艳遇。别人都觉得他在吹牛,但他深信不疑,把这段美好一直挂在嘴边,放在心中。
老乌在讲述他跟索菲亚·罗兰的故事时,就像真实发生的那样,但在讲完之后,他又带着泪光,和大家说“假的啦”,然后忍不住咳嗽起来。
不仅电影中的一众角色跑上去安慰他,屏幕前的我听到、看到后,也觉得很感动、很难过。难过在于,当时他得知索菲亚·罗兰即将去世(实际并没有),精神力量几乎塌陷。
他和索菲亚·罗兰,是否真有其事,真的重要吗?
对中年人的爱情来说,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被鸡零狗碎充斥的生活中,还能有一个远方的投影,寄存自己无法实现的情感,寄存自己对美好的想象,是非常珍贵也是非常难得的。
至于是索菲亚·罗兰,是刘亦菲、迪丽热巴,是肖战、王一博,是易烊千玺、刘昊然,还是龚俊或者谁谁谁,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也不需要你去拆穿或证实。
请允中年人也有做少女梦、少男梦的权利。
否则就是老乌最后的结局:哀莫大于心死。
3、小心翼翼的试探。
有些人选择了放弃,有些人还在积极的努力,虽然这种努力,常常以不伤害自己,也不难为他人为前提。
徐峥和马伊琍饰演的一对,两个人都非常克制和含蓄,但是这种克制和含蓄,都依然是双向奔赴式的。
这就是中年人对爱情的试探:不像年轻时那么洒脱,有了很多戒备,但依然给予彼此一些可能性。
整个过程很微妙,很生活化,因为要小心翼翼地保持好每个人的自尊,不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任何一方的损害。
但是,至少还是在试探,还愿意试探,也唯有此才有可能一点点靠近。
所以,很感谢能有这样一部作品。一来你可以欣赏上海美好的街景,二来可以欣赏住在上海主城区的土著们是怎样生活的,三来,假设你对爱失去了信心,亦或者你依然不甘心心中的那份爱,这部作品也在提醒我们。去好好地抓住爱,无论你多大年纪。
本来二月就应该是爱的季节,这部2021年底放映的影片,或许此刻看也正合适。当然,如果你正巧在上海,不妨沿着片中的轨迹,到上海的小马路走一走,然后继续你的试探,继续你对未来的美好的梦。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