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4-20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慢 与 漫


如果留下照片意味着记忆,在这部电影中什么是遗忘呢?电影中不停出现的除了照片,就是交通工具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汽车,列车,飞机,自行车。交通工具意味着从地图上的一点到另一点,这两个彼此呼应的点抹杀了空间的意义。记得米兰·昆德拉曾经在《慢》中提到运动的速度与记忆的微妙关系: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成正比;快的程度与以遗忘的强度成正比。


同样的,这部电影有着相似的主题,甚至在记忆这个问题上,电影显然更胜一筹。在影片中间部分,winter与alice在回德国的飞机上,记者透过舷窗拍摄了外面的一景:机翼的一部分以及下面的云层。


这一景出现在在旅途中,这张照片也具有特殊的意义:照片呈现的是这样一种几乎是不具意义的,纯粹的空间;而照片这种形式本身却与它的内容相悖,就像记忆一样,拍立得的照片也是处在时间里的。该片的中文名字很巧妙: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实际上,电影的英文名字只是:Alice in the cities. 而中文名字中的“漫游”恰好表现了电影的主题之一:漫游而非旅行。相对于旅行这个单一的概念,漫游似乎承载了更丰富的意义:旅行指向的是一个或几个目的地,而漫游则在于路途本身,在于一种状态。在本片中,目的地似乎失去了重要性,甚至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买回德国的机票时,Winter只要求目的地是任何一个德国的城市;Alice不记得外婆的地址,只能靠一张照片寻找确切的位置。


影片中另一个出现飞机的在片头:一架飞机从天空中掠过,天空呈现均匀的颜色与质地,几乎可以说是光滑的,飞机在这样光滑的背景下像一个颤抖的点。


年轻的记者拍下了此时的海滩,这看上去像是无意义的背景,那么这张照片与这架飞机有什么关系吗?是因为飞机出现在了宝丽来照片上?不是,至少我不认为是这样简单的关系(就像《放大》中的那张照片),这架飞机的经过是否意味着此地是旅行的途经之地。途经,意味着不作停留。因此,相机在此除了暗示“眼睛”(就像《情书》中藤井树带着拍立得到操场上拍照,这里的相机是“远处的眼睛”)还与运动中的飞机形成了一对动与静的对比。


有人说交通工具是人类肢体的延伸。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它也可以是一个共享的空间,只是这个空间是移动的,而你也沿着同一个方向移动。


视线从车窗外移到车内,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人物的状态,情绪也在不断变化,以至于完全忘记自己处在移动中。在汽车上,人物总是同时进行着两个动作:向前移动以及谈话或思考。电影中最动人的一个镜头便是:两人在车中与一个骑自行车的小男孩平行行驶,从这个镜头中可以看到男孩不停变化着的神态。


偶然地,一束光透过车窗投在了旅行者身上。照片上的人,景物已经过去却也同时存在;而正在经历的事情则不断消失在后视镜里。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Alice in den Städten(1974)

又名:爱丽丝漫游德国(港) / Alice in the Cities

上映日期:1974-05-17(西德)片长:110分钟

主演:吕迪格·福格勒 耶拉·罗特兰德尔 丽萨·克鲁泽 Edda K 

导演:维姆·文德斯 编剧: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Veith von Fürsten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