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9-05

云上的日子:我看见他们的脸


我素来都是说,《云上的日子》这部电影对我的意义,从来都是看人,不是看故事。

无论是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还是《蚀》,就是基本上稀里糊涂,特别是《蚀》的结局,那个被一再盛誉的长镜头,摇上摇下,摇远摇近,我却看得几乎崩溃——只是因为完全看不懂。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他老人家片子的热爱,至今我还对他的《夜》念念不忘,不为别的,我爱马斯楚安尼和让娜蒙罗,他们都在《夜》里;同样,《蚀》里的阿兰德龙对着女主角微微一笑,我几乎魂飞魄散……所谓无论《云上的日子》因为结构因为拍摄手法因为等等其他原因被众多影评家一再诟病,我还是一再看得乐此不疲,因为我看见他们的脸。

在这里先跑题下。《云上的日子》这部电影,虽然号称是安东尼奥尼的封镜之作,但是其中很多场景,真正的执行导演是维姆 门德斯,也就是拍《德州巴黎》和《柏林苍穹下》的那位。所以《云上的日子》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长镜头也就有了归处,安东尼奥尼,加上门德斯,电影的镜头华丽得恨不得开出花来。四个故事的大纲,都由安东尼奥尼提供,具体的拍摄和故事之间的串连,则由门德斯完成。作为安东尼奥尼崇拜者的门德斯,把当年拍摄期间的日记集结成册,名为《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其中大小八卦无数,不过我还是推荐有机会看书的去看书……

汗,扯回来。

论四个故事,我最喜欢的是第四个和第一个,第三个故事因为有芳尼阿尔丹我多少还是偏心的,而无论看过多少遍,就是不喜欢第二个,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私心里不喜欢苏菲 玛索的缘故。

一开头是金-罗斯 斯塔特。第一次看《云上的日子》的时候我就被他的脸惊叹,虽然他的第一个特写出现得颇晚,但一点也没有影响那个特写镜头出现的效果。意大利人的美我是知道的,但是一直都是那种出现在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上的那种美感,哪里晓得此君一出,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意大利美人的审美观。于是顿时忘记了老爷子神神叨叨的故事,一心看他去了。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里,门德斯提到,在第一个故事拍摄的第一天里,安东尼奥尼没有拍金-罗斯的面部特写,当时门德斯就诧异不已,我看着书,虽然已经知道电影里他的特写镜头还不少,但是还是忍不住也跟着门德斯抱怨——是啊,怎么能不拍呢,这么样一个美人,怎么能不拍特写呢。当然,后来果然还是拍了,却并非在两人相遇的费拉拉的长走廊下,而是在旅馆里。于是重看的时候当他的第一个特写出来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对那些第一次看这些电影的人来说,当他的面部特写终于出来的那一刻,是不是会有一种“这样漫长的等待总算值了”的感觉,笑。反正对我而言,每一次他第一个面部特写镜头出现时,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屏住呼吸,为他实在没什么可挑剔的脸庞。他也是少数静态照片和动态影像中都好看的人,我甚至觉得照片下的他更好,门德斯的书中有几张照片,都是再随意不过的照片,拍他在安东尼奥尼或者门德斯身边听他们说戏,因为轮廓分明眼睛和眉色都深,端的动人,不若世间人,看得我彻底傻掉。他还演过于连……笑,我简直不敢想他穿着神父袍的模样……

这次的重看,还特意关注了下两个人之间的情爱场面,发觉到他的手指只是虚虚滑过她的身体,若有若无,仿佛隔着什么,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个不真切。顺便一提,如果有人觉得第一个故事的女主角眼熟的话,没错的,她是兰蔻的模特。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我看斯塔特小哥,第二个故事我忽略掉苏菲 玛索姐姐,那么第三个故事嘛,我当然是看芳尼 阿尔丹。说起这些欧洲女人来,特别是法国女人,有的时候真是不由得不让人感慨。她也好,德纳芙也好,于佩尔,让娜 蒙罗,姑且算上阿佳尼和苏菲 玛索吧,还有那些闪烁过和依然在闪烁的名字,我看她们几十年前的片子,和几十年后的片子,都觉得是美的,老了,皱纹藏不住,体态多少走型,但是还是美的,而且面对着衰老,总有一种坦然的态度。今天晚饭时候和室友正好也说到《云上的日子》,她忽然一声感慨,说朱莉亚 罗伯茨在电影镜头下的脸,几十年来就没有变过,那叫一个平滑雪白如瓷砖,反而少了自然。

正如我在文章一开头说的,我看《云上的日子》完全是看熟人,当我看到芳尼 阿尔丹隔着玻璃和韦勒亲吻的那一刹,终于看到《蚀》的我不由得拍手——这个镜头和《蚀》里的那个简直一模一样,只是《蚀》里的两个人,正是两情相悦,那一层玻璃彷佛不存在;若干年后转到《云上的日子》里,同样的亲吻,却像是在吻自己的倒影。

让-雷诺的出现对我而言一向没什么意义,罗莉控的故事,《这个杀手不太冷》在我心中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洛丽塔》,娜塔丽 波曼纵然是美的,但是让-雷诺怎么及得上艾容斯呢。何况《云上的日子》里大牌云集,我倒是对那个勾引韦勒的姑娘影响深刻,不是很美,但是年轻,白得像瓷娃娃,在房间里纠缠厮打的一幕,韦勒撕开她的衣服,她余怒未消,却终于渐渐妥协臣服,年轻的皮肤在柔和的光线下折出质感极好的光芒。

下面,总算到了马斯楚安尼和让娜 蒙罗。笑,我觉得我前面写这么多无非是就是为了等到下面这一刻……啊,你问我苏菲 玛索和玛尔科维奇?对不起,这两个名字我倒是很熟……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中,最让我跳脚的一段是门德斯在文章里说,他拍了马斯楚安尼钓鱼,拍了他带着孩子去教堂,这时教堂的壁画中出现凡尚 佩雷和伊莲娜 雅克布的面容(也就是第四个故事的男女主角),他们仿佛成了宗教故事里的人物,也拍了马斯楚安尼作为路人。总而言之,他拍了很多马斯楚安尼,并以他做串场人物。但是,当最后安东尼奥尼剪片的时候,几乎全部剪了个干净。门德斯不爽,马斯楚安尼大怒,安老爷子却固执得惊人——我想或许那一刻门德斯明白过来,无论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努力贴近安氏风格,《云上的日子》说到底,还是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不是他自己的。他或许想过表达一点什么,但是已经不能言语的安东尼奥尼脑子很清楚,他挥一挥手,告诉他,剪掉了。门德斯也终于妥协,就连马斯楚安尼,也选择了平息自己的脾气,同意只出现短短一段,而非干脆利落地抽身而去。也许他想到了若干年前的《夜》。多年之后,他和让娜 蒙罗再次一同出现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只是此时导演已经连话都说不出来,他不是当年那个一笑就给整个欧洲带来甜蜜生活的意大利男人,蒙罗也白发如霜——哦,我不是说他们不美的,就是那几分钟的客串,他们站在一起,对着画板闲聊几句,互相玩笑,就够了,就够了。

满头银发的让娜 蒙罗抱着书,窝在沙发上,告诉玛尔科维奇如何模范赛尚的画中人物的姿势才对,这时凡尚 佩雷穿过旅馆,精神奕奕地出门,第四个故事开始了。

如果我能忘记那个名叫《郁金香芳芳》的电影的话,我还是愿意说,凡尚 佩雷是我最喜欢的法国男人之一,怎么能忘记《印度支那》里他穿着白色的军装走到德纳芙面前,说,夫人,请把这副画让给我。那还是九十年代初,片子里德纳芙被这个年轻人迷住,那个越南小公主也被他迷住,甘心放弃一切千里奔波……一转眼到了《云上的日子》,全部反了过来,他带着快活的魅力,走在大街上,遇上那个蓝风衣下的姑娘,惊为天人,苦苦追求,她似乎也有了一瞬动心,但是最后,她却说,我明天要做修女了。本来就暗的夜色,更加暗了。

那没办法,因为这次他遇上了伊莲娜 雅克布。


其实之所以说最喜欢最后一个,是因为我觉得第四个故事是结构最清晰,叙事技巧最高明的一个,加上无数优秀的演员,一直有些混沌的主题,或者说,从第二个第三个故事起开始混沌的主题在最后一刻被拉了回来,并得到了升华。照我的理解,所谓云上的日子,应该就是,人与人之间,萍水相逢,如云相聚,然后风来了,吹散一切,又是新的一天。

无论安东尼奥尼镜头下的画面多么完美,他骨子里的悲观色彩始终不改,我在《蚀》看到的,和在《云上的日子》里看到的那个理念,还是在那里——你们都是孤单的,会相遇,却不会彼此拥有,总要分开。

所以,第一个故事里,那个男子最终离开了他遇上,失去,再次遇上,最终失去的女子;第二个故事里,肌肤相亲,告知秘密,为的也是最后的离别;第三个故事,背叛,谎言,性,男人和女人之间,似乎就是可以随意组合的;第四个故事,最后的那个摇镜,楼栋里灯火通明,每个人在各自的房间里,做着各自的事情,不会有人知道也无人关系,这样的夜里,有人费劲心思追求一个女子,她告诉他,她要把自己奉献给上帝。

没有人不是孤独的。


云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1995)

又名:在云端上的情与欲 / Beyond the Clouds / Par dela les nuages

上映日期:1995-10-27(意大利)片长:105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约翰·马尔科维奇 芬妮·阿尔丹 切瑞拉·凯瑟莉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维姆·文德斯 编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云上的日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