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便翻着豆瓣的电影榜,被名字吸引,觉着诙谐幽默又讽刺,就找了来看。我看电影又不喜欢先看简介再看正片,所以代入感没有,30分钟的样子才渐渐觉得意思起来,最后连着看了两遍才罢休。
罗森和吉尔本是莎士比亚笔下两个小配角,电影以他们为切入点、主线讲述哈姆雷特的故事,既是主角也是配角,是看故事的人某方面说也是故事的部分创造者。他们之所以进入这个故事的原因有两点:
1、两人是和哈姆雷特是一起长大的朋友,所以国王找他们过来开解王子;
2、去城堡的路上遇到了个剧团并推荐给了哈姆雷特,王子后面便是利用这个剧团导演了这场戏。
来到城堡之后,他们其实就是看戏的人。想去疏解王子的心病,慢慢发现被利用。全程两人对话特别多,问问题玩游戏,一问一答找原因。看电影的人偶尔会有错觉,这是在自言自语?其它时候便是在看哈姆雷特的装疯做傻,看剧团表演戏中戏,看国王发怒,最后被派送王子去英国受死。
他们两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罗森还是吉尔,或者导演想表现的就是一个人,只是把性格分到了两个人身上,观众看起来更鲜明活生生。一个是科学家潜质,一个是哲学家潜质。但是科学和哲学又似乎不相容,这就是矛盾体。为方便,姑且称他们罗森、吉尔。
开头的掷硬币,在一百多次的老人头后,吉尔说,概率是自然因素的一个结果,而概率并不是一个因素。此时罗森做了个三层汉堡,吉尔没好气的说,发生这样的事情还能玩食物?罗森不置可否,而吉尔脑中满满的哲学家思维,认为大事不好。
在吉尔思考各种事情时,罗森在做物理研究,可每当想展示给吉尔的时候,结果就都又不对了,或者被吉尔抹杀掉。自由落体,万有引力,蒸汽机,浮力……
当吉尔表达想法,或是想与罗森商量时,他总是一脸懵逼。吉尔提议自己扮演王子,罗森向他提问,希望以此可以找到答案。在吉尔看来很简单的事情,罗森硬生生的理解了很久才明白。
最后在送王子去英国的船上,两人因为人生问题发生争吵,吉尔大嗓门的说,我讨厌一直都是自己做主拿主意。罗森立马哭了鼻子,吉尔也是赶紧上前安慰。这样的两种特质是很多人身上都同时拥有的,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不能完全相融,又不完全排斥。
最后王子偷换了给英国国王的信,由杀王子变成杀信差。当麻绳挂在脖子上的时候,罗森问,就这样了么?吉尔表情淡然,眼神空灵。罗森说,我们没有做错事啊。两人结尾。
是啊,整个故事里,他们似乎只是跑龙套的,最后变成无谓的牺牲品。他们的死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剧团老板的血腥原则,后面会提到。
关于小剧团,台上演绎台下的故事,宗旨是可以言情血腥不雄辩,可以雄辩血腥不言情,一定要是悲剧且血腥的。被两兄弟推荐给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看准机遇,让剧团演绎自己想表达的故事。而剧团自然是很感兴趣,对于故事表达的淋漓尽致。故事的最后,为了原则,好人没善终,坏人不得死,将罗森吉尔两兄弟送去英国被杀。
两兄弟的死可以有两种看法,一种自然是被英国国王绞死,第二种便是戏中戏。是剧团想表达的最后一幕,满足老板的死亡原则,团长最后和吉尔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一二。吉尔骂他把死亡当作游戏,太过轻视,舞台上的死亡可以有千万次,而真实的人生中,死亡不能复生,没有人鼓掌,而是归于沉寂。最后吉尔用刀刺向了团长,以此告诉他真实的死亡。团员们鼓起掌来,结果仍然是戏剧。团长最后说,这就是你想要的结果,不分年龄地位的死亡。其实就是人生如戏,只是戏中人不知罢了。
其实电影很多时候分不清楚是真实还是戏剧,戏中戏,真真假假,看起来很过瘾。很早的电影,镜头画面会有粗糙,但是语言精彩,演员动作情绪表演到位,很有代入感。

君臣人子小命呜呼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1990)

又名: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顿之死 /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

上映日期:1990-09-12片长:117分钟

主演:蒂姆·罗斯 加里·奥德曼 理查德·德莱福斯 

导演:汤姆·斯托帕德 编剧:Tom Stopp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