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

最近莫名其妙地迷上了汤姆·斯托帕德。虽然《罗》还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他的戏,但早在之前戏剧课上,当老师说有个英国作家给《哈姆雷特》里冤死的两个同学专门写了个戏时,我就已经对这个人产生了好感。这个借用莎翁原文的剧名,本身就已戏谑味十足。于是觉得这个剧本肯定好玩得不得了,大概会像《傲慢与偏见与僵尸》那样恶搞一番原作,而谁敢恶搞莎士比亚,那他肯定不是寻常剧作家。所以兴冲冲地下了电影来看。看完之后才觉得,天哪,我这个人真是太低级趣味太naive了,而汤姆·斯托帕德,那真是男神无疑。
————————————————————————
《罗》绝对是一个反类型片。撑起《哈姆雷特》主线剧情的王子,国王,奥菲莉娅等人,在这部电影里全成了配角,不过偶尔出来走走过场而已。而原作中的伶人和跑龙套的大学同学,一下反客为主成了镜头和台词担当,两位同学还成功地占据了片名的有利位置。可把镜头聚焦到这两个冤死鬼身上,是想要讲什么呢?讲他们如何愚蠢,如何受人指使,又如何被足智多谋的哈姆雷特弄死吗?要是给这么一个题目让我来写剧本,我大概就会写这些,一个低俗的三流剧本也就诞生了。加上对莎翁胆大包天的恶搞,我想,我的剧作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但男神汤姆·斯托帕德在他这部惊世骇俗的处女作中,可是写出了深刻程度丝毫不亚于《哈姆雷特》原作精神的东西:生之荒诞可笑,死之在劫难逃。在后来由他执导的这部同名电影中,我们更是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的故事,开始于窗外的一声大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这是国王派来的信使,传唤他们进宫去刺探哈姆雷特疯癫的真相。然而这也未尝不是莎翁本人创作时脑海中的那一线灵光:“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旋即落笔写下这两个名字,人物也从虚无中应运而生。可作为两位同学,莫名其妙地就被推进了这个王子复仇的大悲剧,虽说没让他们直接动手,但他们也是跟哈姆雷特一样地无所适从。电影一开场,便是两人骑马朝王宫行去的镜头。一路上,他们先是遇到抛硬币永远是正面的怪事,又是碰上一个怪里怪气的戏班子。戏班的表演浮夸而下流,而总管戏班的老头则是一副深不可测的样子,似乎永远话里有话,却让人永远不解其意。在戏班子的流动舞台上,抛硬币终于出现了反面朝上的结果,但这却比连续150多次正面朝上更有了一种恐怖的宿命感。一阵阴风吹过,“纷飞的乐谱/书页”这一主题第一次出现,远处隐约传来女人的哭号声。画面顺势切换,舞台幕布衔接起掀开的帘子,地点由郊外转至艾尔西诺,声音的主人奥菲莉娅出场。这里演绎的便是《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一场奥菲莉娅对波洛涅斯所说的“他握住我的手紧紧不放……”的场景。在下一场中,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就将首次登台,而电影中对两人登场的处理可谓是相当“舞台剧”。这种无厘头的出场形式似乎正是属于剧本里的那些小角色的,在大部分篇幅里他们根本不被提及,以至读者都忘了要在主人公身边想象这一个端茶倒水的侍女了。可需要的时候他们随时都能从我们脑内剧场的哪个角落里凭空蹦出来,说话,办事,妥妥帖帖,两三行之后又立刻消失于无形中。

于是两位同学在王宫里受到接见,光荣受命,承担起了卖队友的重任。细细想来,这也未尝不是“伟大事业落在了不适胜任的人肩上”。从受命开始整整二十分钟时间里,两位同学都在宫里游荡来游荡去,说着莫名其妙的话,做着莫名其妙的事。最绝的是两人在网球房的那一场:
罗:Do you want to play questions?
吉:How do you play that?
罗:We have to ask questions.
吉:Statement!One-Love.
于是两人开始互相抛掷问题,没有答复,只是发问。"Why?""Why not?""What for?""What in God's name is going on?""What does it all add up to?"问题来来去去,真像网球比赛一样激烈,也在游戏的气氛中将两人面临的困境呈现了出来:到底在发生什么?我们该做什么?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他们像哈姆雷特一样在延宕着,迟迟不行动。这就是我觉得斯托帕德这个本子最绝的一点:他虽然是写荒诞剧,虽然是写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但人物心理活动的轨迹却与哈姆雷特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于到后来,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那一场直接接起了罗森格兰兹更长篇幅的关于死亡的独白。不过,前者的“to be or not to be”根本没有念出声,而后者的,虽然荒诞琐碎,却更体现了人在死亡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每每想要阐释总是落入词穷,只能以一些最滑稽的比喻,最苍白的言语来描述内心的恐惧。

“戏中戏”是本片一个非常与众不同之处。两人半路遇到的戏班后来进了宫,为哈姆雷特演了那场著名的“钓鱼戏”,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电影里甚至还一度出现了“三重戏”的情况:木偶戏《捕鼠机》是一重,带着面具的伶人表演看戏的国王王后等人又是一重,加上台下的罗森格兰兹二人和屏幕前的观众,整个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叠叠,戏与现实的界限已然混淆不清。这在戏班的另一场表演里尤其明显。那是表演给勤杂工看的一出蹩脚戏,预言了王子复仇的悲剧性结局。可惜勤杂工看不懂,正置身于现实生活大戏中的罗、吉二人也看不懂,就算隐隐感到了不安,也不过是一路追着戏班的老头出去说他不懂死亡,而不是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故事的进程。他们办不到。所以与老头的争吵也就显得异常可悲。隔一场之后,便是罗关于死亡的独白。大概那时他已经慢慢开始接受自己的命运。可是他又能怎么样呢?思考完之后,不也只是马上拿起一张从阴间飘来的乐谱折纸飞机玩罢了。除了等待,除了打发时间,别无他法。

接下来,《捕鼠机》如期上演,国王被触怒,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罗和吉被派去护送哈姆雷特上黄泉路。与原作不同的是,电影里两人出现在了大臣的死亡现场,还直接导致了大臣的死亡。原作中,王后找哈姆雷特谈话,见他举止怪异,担心他要杀自己,于是喊“救命,救命呀”,帐子后偷听的波洛涅斯此时也喊道“喂!救命!救命!救命”。斯托帕德这里做了一个精彩的曲解,让罗森格兰兹二人悄悄靠近偷听的大臣,并从身后敲了敲他的肩膀,于是大臣的这句“救命”完全是被吓出来的,而不是在帮王后呼救。这情节把我笑了个半死。接着场景转至去往英国的船上。两人在深夜的甲板上讨论“是否可以把死亡比作一艘船”的问题。这也为两人最后被吊死在船上埋下了伏笔。其实从两人每一次关于死亡的讨论中都能感觉到,在对死亡的接受方面,罗森格兰兹显然要走得远一些。他似乎是能够平静面对的。这个角色其实一直是个很简单很纯粹的人,更多地活在物质世界里而不是精神世界里。他对各种科学现象感兴趣,一开始也正是他发现了硬币总是正面朝上的问题。可他却并不想去解释它们,他只是想到“破纪录”。事实上,沿着现象一直走下去也并不能到达任何真理。有时,就算你接近得已经能把它笼在手心,在最后一刻它也总是会像蝴蝶一样振翅飞走,功亏一篑,就像无数次罗企图向吉证明什么,却总是能出岔子。真理如此,命运也是如此。永远捉摸不定,永远无法把握。所以,是不是干脆把眼睛蒙起来,听天由命呢?

吉这个人就更多地去思考形而上的问题。是他一开始试图用概率论、超自然力甚至时间停止来解释硬币现象,也是他最后引用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把“我们要送哈姆雷特去死”这事解释得头头是道,打消了多愁善感的罗心里的顾虑。可说归说,等最后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他却一点都不能淡定了。一切都已铁板钉钉了,他还坚持要从那个戏班老头(此时已完全演化成命运之神)那里得到解释,甚至还跟他对峙一番:
伶:You are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That's enough.
吉:No,it's not enough.To be told so little of such an end and still,finally,to be denied an explanation.
伶:In our experience,almost everything ends in death.
吉:Your experience!Actors,and talking about death!How could you experience that?You die a thousand casual deaths and come back in a different hat!But nobody gets up after death...there's no applause,only silence and some second-hand clothes,that's death!
说罢,他抽出伶人腰间的刀刺向他。一霎那间我们以为他真的杀死了命运之神,逆转了自己的结局。可是,命运之神是不会死的,死的永远是人。那刀原来是伸缩的,“影帝”老头又从地上爬了起来,并点明主旨:“It's what is expected.Deaths for all ages and occasions.”

接下来就是《哈姆雷特》中各路人等死亡场面的剪辑。最后,轮到罗和吉二人了,两人被吊在桅杆上,与“戏中戏”里表演的样子一模一样。临死前,吉仍是一副不得其解的表情,而罗已经对这种等待感到厌倦了。这时是轮到他来安慰吉尔登斯吞:“我们又没犯错,又没伤害人,不是吗?”然而吉说他不记得了。好吧,不记得就算了。反正一切也都无所谓了。“实话告诉你,我感觉解脱了。”罗说。最后最看得开的反而是那个沉迷于永动球、苹果树和风车的呆萌角色,而不是深谙哲学的更成熟的吉尔登斯吞。“起初一定有一个时刻,我们是可以说不的,但我们给错过了……算啦,下次不会了。”似乎是到这最后一刻,吉才终于放下了,虽然是伴着苦涩的笑。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一场太大的棋,尚未能观览全局,就已然成了炮灰。此刻大概也只能抱着游戏人间的心态,等待“Game over”过后的“Start again”了吧。

可下一次,命运之神仍将伴你左右,生之荒诞可笑,死之在劫难逃,都并不会消减半分。老头最后那句“再会”听得人不知多绝望了。唯一的慰藉大概只是把这当戏看吧。关掉电脑,拔掉电源,我们都还是要好好地生活啊!

14/05/2016

君臣人子小命呜呼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1990)

又名: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顿之死 /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

上映日期:1990-09-12片长:117分钟

主演:蒂姆·罗斯 加里·奥德曼 理查德·德莱福斯 

导演:汤姆·斯托帕德 编剧:Tom Stopp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