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10-18

小说:完整的电影

我想这大概算是我看的遍数最多的电影,尽管原因是夸克提供的在线在我们宿舍的网速下就像电影开头行在车轨上的火车,苦卡苦卡地,不过里面多少也还是参有我对片子的喜爱,所以我才会被迫不断的刷新,乃至于一遍一遍的看看过的,然后才能等到那些上次无法刷到的地方,继续欣赏。
很多时候,即使很好的电影,我也不愿意再看一遍,即使在第一次观看时里面有许多东西让我晓得只有再放一遍甚至几遍我才能够明了,不过也许它并不能真的明了,就像阿城说的,它是意向,只有藉由电影本身表达而无法通过言语重述,时间是有限的,电影却似乎是无限的,而我却在路上。
也许正真是因为对这部电影的反复观看,让我抓住了许多仅仅一遍抓不住的东西,但我却在多次的重复中失却了第一次才会有的重视,以至于在我看完电影后就忘了最后发言的陈村说的是什么,可能是在我心中已放着沉甸甸的思考,最后无论发生什么对我来说已不重要了。
许多人都已经讨论过片名和电影的关系,当然英文的,显得更好理解些,模糊,是的,老实说,这部电影我看了两天才看完,并且在中间隔着的夜晚还为这部电影做了梦,梦里我的母亲问我电影有什么好的,我大致复述了下电影的情节,我的母亲对最后女主角的出现不以为然,我在梦里大声对她说,那才是电影的最精彩的地方,因为它模糊了电影和现实的界限。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叉的花园的花园里,借故事人物之后讨论过小说和现实的问题,而米兰昆德拉一辈子都在讨论小说区别于一切的地方,那么说小说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事物,既区别又联系于现实,电影之所以用小说作为中文片名,大概正是出于此意;另外这部电影是一部记录风格扮演很重戏份的电影,而以真人身份出现在电影中的正是那些小说家们,小说家这个词,我们会在片子马原口中听到。由此看来,电影的中英文名以及中文名的两个意思之间都在不断的出现二,而二从一中得到,再往上走,总还是万物归一,模糊和化归。
当我希望评论这部电影的时候,我首先想要说说电影的完整性,许多的艺术品都要求一种完整和统一,尽管也有很多好的艺术品缺失完整和统一,就像马原在片中说的张旭和怀素的字,他正是因为打破平衡而出名,但我觉得我们应该知道,他们的跳脱正是基于他们对完整和统一的深刻理解,甚而于他们能够更上一层,所以或许该说不是他们的作品缺失完整和统一,而是他们再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完整和统一。
这部电影手法算是新颖而别具一格,但仍走的是传统的注重统一和完整的老路,当然,这并无什么不好。
片子采用了一些记录片的元素,这样的开头和时下很火热的第九区倒是不谋而合,但是小说这部电影,追根溯源,却是97年的作品,可见我们的电影绝非没有创意,倒是在另一则评论里见到这部片之所以在99年就完成却要到今天仍无法流传的原因与一个电影策划人的断言息息相关,这体现出一个问题,电影的制作(这里并非制作人的制作)和电影的接受者之间有所阻隔,造成在电影也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类似于供求无法平衡,所以我国的电影始终无法走出困境,这和制作一方走得太远同时也存在走的方向和举国观众整体的素质都有关系,扯远了,回来,接着说电影本身。
序幕之后,第一个镜头是铁轨,接着是从交通工具上观看沿途的风景。有人说这个镜头是象征,我满同意这个观点,镜头告诉我们,正去向一处,沿途的风景是颇具生活化的场景,有残垣上大白字广告,有市场上摆满蔬菜的菜摊,有挂满肉的肉铺,一个剪辑之后,场景变成看上去离开普通生活的冷清的宾馆,一个穿着颇具生活气息的如同后来借男主角之口说出像一个服务员在这个似乎离开生活的冷清的宾馆里一遍一遍的敲门。接着作家阿城出现,开始讨论本片的主题之一,诗意,讨论一个主题,首先的明白或者明确讨论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或者该怎么界定,阿城坐的很好,并且看得出阿城学学渊博似乎还有汪曾祺等的中国最后的贵族的风范,他拿个烟斗,谈吐淡定,帽子,外套,自有一种老旧的古朴,在这里片子的记录风格比较强烈,毕竟电影本身也怀揣着向那些小说作者们致敬的意思。阿城对诗意的定义探讨刚结束,林白就抢过话头,抒发了自己对诗意的看法,如果说阿城的诗意来自于文化底蕴的理性,那么林白的相反,强调的是内部的感性,接着阿城接过话头,接着阐释了一下他对于所谓“诗意”在现实的消失的原因,他认为只是过去的诗歌消失,而现代小说和现代诗歌行驶了过去的诗歌的职责,诗意被它们承载着,这样听起来尽管不再像附在诗歌上的诗意正宗,但诗意仍旧存在。阿城的话中,小说这个词出现,主题和内容联系一次,小说与诗意得联系也暗示着片名的第三个含义。回过头来说一下阿城对诗意的定义,他是先从歌谈起的,最先有的是歌,直到春秋战国时伴随仕的出现诗才兴起,阿城借由孔子的话为诗歌作了解释,歌咏言诗言志,歌本是王公贵族的话语形式,而诗则是仕们对志向的表达,许多情绪,例如壮志难酬的惆怅,通过诗歌营造出意象,这种情绪只有通过诗歌诉诸意象能够表达,而单纯用言语是不能描述的,是为诗意。林白强调的是诗意和人有关,这和绵绵对于诗意的理解相似,这种观点,在男主和女主吃饭时,女主问男主一个问题可以得到体现,问题是你觉得我变了吗,在男主和女主出现在女主带男主去的所谓会喜欢的地方,也是他们共同回忆的地方,男主给了回答,说你还是没变,这可以回附到林白的话,人不变诗意亦不变。赵枚的发言是提到一种满足,有一种满足的眼光,就会诗意盎然,比如她住在天津(中国最大的农村,网友戏言),比如她和女儿的幸福生活,比如天津的古老教堂,以及那个古老教堂的被迫拆毁。在这里,陈村插了一句话,他对于赵枚生活中男性的缺失以及赵枚对生活所表现出的满意有所疑问,赵枚对于回答显然无所准备,但导演显然对此作了回答,女主在片中和她生活的联系是通过两个电话连接的,而就电话内容可知,男性在女主的生活中也处于一种缺失状态。小孩住在女主的父母家(自以为,呵呵),她的生活也算幸福,但是知道男主出现,注意男主和女主在作家座谈结束后同游是导演对场景的选择,和作家们枯燥的背景不同的是非常美丽,甚至常规意义上可以成为诗意,这是导演对陈村的回答,当然赵枚最后也勉强回答了一下,但是恍惚其词词不达意似是而非,可见赵枚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由导演代劳了。方方对诗意的定义在回忆上,认为只有在失去的关照中才会升起诗意的美感。这完美的契合了女主和男主的再次相遇后缘何没有擦身而过,而是有些惺惺相惜乃至于泛出一股希望再续前缘的味道,同时导演和别的作家对方方说法的讨论中还涉及一个词,选择,在无诗意的情况下的选择,方方的说法是差中选好,牙签里拔筷子,那么女主当年放弃男主以及现在和男主的再次见面,选择上的问题显而易见,并且男女主角都为此而困扰。须兰对诗意的理解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并带着禅意,她的发言简短,提供的意见是对事物的本质是不可言说的,诗意是诗意本身,它的存在与否与时代无关,小说亦然。王朔的出现是一个高潮,不过这个高潮是戏剧的高潮而非讨论的高潮,王朔是接着陈晓出现的,而陈晓则跟着丁天出场,丁天的发言给诗意的讨论带来了和现实联系的钥匙,诗意与钱的关系,丁天认为当时年轻,受马原他们影响较深,有一番理想,向往做一个无用而自由的人,但随着入世渐深,方知钱财珍贵,别的作家和导演提出可以有钱后养几个无用的作家满满作家梦,或者有了钱再回去寻找这份自由,但大家一般认为这是回不去的,并且有诗意而无用自由的人和现实的人是有隔阂的,这两项是不能同时满足的,转到男女主的那里,男主对于自己不再当大学教师的解答是生活,他面对现实,不得不放弃自己喜爱的,我想我们都会接下他的话,诗意,两个人都有了孩子,为生活打拼,再碰在一起,虽然彼此都对对方和过去充满缅怀,但真的能否生活在一起呢,超越现实冲向诗意呢,这是一个悬念,观众和作家以及导演通过这个疑问共同将电影建成一个立体的互动的艺术品,暗合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的未完成的作品的倾向。王朔结果对诗意讨论后,先是抒发了对当下诗意是否在减少的理解,他对诗意的理解是欲望,没有欲望,出世,则有诗意,当然他的表达是颓废到底见真诗意,颓废就是出世。王朔的一系列他妈的中夹杂着一个段子,姑且不论真假,就是月收入四百元每天喝二锅头住在他家附近的兄弟,他觉得兄弟活的很有诗意,不过别的作家提醒道可能哥们本人并不觉得自己很有诗意,只是站在你王朔的角度上,觉得有诗意,是啊,对诗意的理解上,主动和被动又不一样,女主和男主在作家会谈后一起去游乐场玩的时候,彼此都很快乐,还对周围的小朋友致意,但小朋友的回答却是瓜,这个词在四川常用,和傻差不离,这部分内容正是对王朔谈话的呼应。王朔提到做梦,马原就此表示赞同,梦是诗意的一种寄托,而梦是模糊的,后现代文学创作时就曾借鉴过叙梦的方式,这又是一次符合主题。马原的诗意观和有用无用连接在一起,他认为无用的就是有诗意的,并且理性的和诗意的是不能共存在同一事物上的,这些观点实则大抵相互联系,并非多么的不同,马原的贡献在于其提出了欧洲人的生命观,或者到底是为什么,这乃是关于诗意讨论的背景,关于诗意的讨论应该在明确或者是为什么的基础上,这一点也成为电影提供的思考,向男女主如此难以割舍却又面朝生活,方方给出过一个答案,但很潦草,是活着本身,死了就不能看,不能聊,关键是把自己弄死也很不容易,但这只是一个引字,电影本身才是真正的探讨之一。绵绵的发言精髓在于诗意要简单,其实和林白的看法相同,她对自身的一种讨论,说是生活复杂,那么反观女主的生活,孩子都四岁半了,现在还碰到旧情人,复不复杂呢,当然复杂,但是她有没有诗意呢,这就成了对绵绵的反驳和电影主题的讨论之一了。我最后说陈村,因为陈村同样是片子最后结尾时压轴的人虽然我忘了他做的“总结陈词”,陈村的发言似乎是对诗意讨论的一种破会,又或者属于张旭和怀素对书法一样的贡献,他果断坚决的将笼罩在诗意上的朦胧得纱绢扯去,直面诗意,虽然并没有同林白等人的诗意观有多大出入,但陈村显然看得更开,去掉弯弯绕,诗意不过是生活的美好和满足罢了。男女主最后破碎的拥抱和拥抱前男主一番我们回不去了的话语,让我觉得女主的哭泣来的太早了,也许女主还会在那呆一天,所以当天女主没有留下男主,只是在男主走后,女主背靠着关了的门,静静的哭泣。
最后女主坐在车里,和开头的交通工具首尾呼应,其实对女主的这个行为没有任何交代,一切都凭的是故事逻辑的惯性,作家们对结尾的讨论,绵绵的很有解构的思想,林白的情感逻辑很重,余华是纯露脸,丁天的很有想象力,王朔倒是低调了一回,阿城的回答对得起作家这个名字,马原的不如他的小说出彩啊,陈村的,我真的忘了。
最后到写完这个,我也没有能够再看一遍,争取把陈村的给记住,可惜,夸克罢工了,所以,只好如此潦草的结尾了。
对于电影的探讨就此结束,不过对于诗意我却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诗意是从压抑处的来的,没有压抑完全自由,那么就无所谓只有,就像阿城说的那些贵族,他们和超女一样,想唱就唱,生活容易腐朽,却不容易诗意,甚至会因为太宽裕的生活而扼杀了想象力,从而扼杀了诗意。之所以这样讲,大概是从看电影的时候周围兄弟在打游戏,周围兄弟的媳妇在下电影,本来就慢的夸克多次就此停摆,然而我能说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由,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由就扼杀别人的自由,只有人人都这样想大家才能的真自由,否则他人就是地狱咯,萨特说的清楚,现在我的自由受到侵害,我该大度,否则和侵害的人又有何不同呢,一样会被鲁迅先生看低啊。
但也真是这份压抑促使我写下这些东西,在另一个世界,找到诗意,找到自由。
文章中对电影作家发言的顺序还是有些乱,不过我想,并不影响我的意思的表达。另外男主在片里叫赵子轩,女主叫陈旭。

小说(2007)

又名:诗意的年代 / The Obscure

上映日期:2007-03-23(中国香港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王志文 王彤 阿城 林白 陈村 徐星 徐兰 赵玫 方方 丁天 

导演:吕乐 编剧:刘仪伟 Yiwei Liu/吕乐 Yue Lu

小说的影评

行
行 •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