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Dogma95宣言的共同缔造者,比起那个每每“惊世骇俗”的拉斯•冯提尔,同样天才的托马斯•温特伯格则显得沉稳得多。《狩猎》中的核心悬念正是西方社会中十分敏感的“儿童性侵”,改编自真实的案例,可所有的观众从一开始就已知道,猥亵行为并不存在,一切只是女童的幻想和呓语。然而,整个小镇仅仅因为几句指控,就把一个普通的男人几乎逼上了绝路,真相反而并不重要了。麦德斯•米克尔森所饰演的卢卡斯,其无辜蒙冤的遭遇就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当代社会在儿童保护方面的“偏见性”,以及整个成人世界所暗藏的狭隘和冷漠,一种足以把无辜者生生绞杀的“集体恐惧感”。

在导演温特伯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犯罪现象的描述,从动机本身转入到人性和社会的深层探究。一如在《亲爱的温蒂》中,枪作为关键道具如何诱变一个普通的小镇,《狩猎》中的猎枪也在最后一刻响起,好比是暗藏杀伤力的谎言,开放性的结局给人以冷酷的联想。“枪”在电影和流行文化中,常常与“性”相联系,成年后的男子可以猎鹿,也可以开始成人的性生活,但目标决不允许是儿童,这是一条红线。北欧人在性文化上的开放世人共睹,他们的性喜剧自成一派,拉斯•冯提尔作品中常有裸露镜头,具体到《狩猎》中,就曾两次出现了成年男人的性器官,这就让女童嘴中说出“变硬的小弟弟”有了可能性。孩子并不知道这种虚构指控的重要性,但是成年人却如临大敌,因为在他们看来,儿童是天真纯洁,绝不会撒谎的。即便之后反悔否认,也可能是受到了威胁,或是自我保护意识的主动遗忘。影片中当幼儿园园长轻易相信了女孩克拉尔的话,另一位男辅导员则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她对每一个问题点头承认。始作俑者是孩子的潜意识和性幻想,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成年人心中固有的偏见想象:他们宁愿相信一个变态男人的存在,从道德和法律高地将他彻底打倒,踩到他身败名裂,无法翻身。在这种“正确思维”的重压下,卢卡斯几乎崩溃,整个镇子只有儿子马库斯和教父相信他,而女孩却在“圣诗”的光芒下“永不会说谎”。教堂怒吼是影片情绪的爆发点,米克尔森忘我的表演,与剧中人融为一体,把一个父亲和男人在丧失尊严后的悲愤彻底倾泻出来。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当然处于弱势群体,出于保护他们幼小心灵的需要,“宁可错杀一千而不放过一个”,这正是卢卡斯悲剧的滋生土壤。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男人,被控猥亵了自己最好朋友的女儿,无处辩解,被几乎所有人孤立排斥,甚至于恐吓殴打。他没有犯任何错位,反而是因为太“好人”了,一不小心成为了小女孩寄托父爱的对象。所幸女孩的父亲塞昂最终选择了相信老友,主动向他忏悔道歉,同时也意识到,正是自己对女儿关爱的缺失,才造成了这整场风波。但是伤痕已经在所有人心底里埋下,永远无法消失,如同被杀的狗狗无法复生一样,一年之后还是有人想在卢卡斯脑袋上来一枪。在温暖平静的逆光中,导演只给出了开枪者的轮廓,瞄准后并没有补上第二枪就转身走开了。这更像是一次警告,警告卢卡斯,他依然是被监视和被仇恨的对象。这个人或许是克拉尔的哥哥,也可能那些曾喊着“滚出去”,如今又在聚会上拥抱的朋友,更有可能是这个小镇上的每一个人。冰冷的事实是,他们心底依然认定卢卡斯的“猥亵罪”,不过是因为证据不足而逃脱了惩罚,最好永远不要把肉卖给他。整个事件中,只有撒谎的小克拉尔知道真相,她在卢卡斯的拥抱中得到了宽恕,这算是温特伯格在《狩猎》中最阳光的设置。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世界中是否还有其他“邪恶”存在,但至少她的谎言没有让更多的无辜者遭受冤害,而她们,也终有一天会变成成年人,变成某场“狩猎”的潜在对象。

Luc,2013年,发于《环球银幕》

狩猎Jagten(2012)

又名:诬网(港) / 谎言的烙印(台) / 捕猎 / The Hunt

上映日期:2012-05-20(戛纳电影节) / 2013-01-10(丹麦)片长:115分钟

主演:麦斯·米科尔森 托玛斯·博·拉森 安妮卡·韦德科普 拉丝·弗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编剧:托马斯·温特伯格 Thomas Vinterberg/托比亚斯·林道赫姆 Tobias Lindholm

狩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