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看完了整部片子后,才突然惊觉并大呼:这部电影怎么这么话唠啊!丹叔的嘴从头到尾就没停过!简直比昆汀还话唠一百倍!后来查了下影片的详细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百老汇话剧改编的电影。不过话虽这么说,百老汇的实力果然不是盖的。尽管影片中台词多到完全抢光了镜头,音乐之类东西的存在感(所以它作为一部电影是极为不平衡,甚至可以说不合格的),但这些台词确实富含营养,信息量自不用多说,风格平实无华的同时也拥有着很高的文学性,旁征博引,各种鲜活生动的比喻,搭配上丹叔的奥斯卡级别的演技,让人在津津有味地听完后依然回味无穷,丝毫不觉乏味。
故事本身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讲述了一个中年人背负着现实和生活的压力度过鸡毛蒜皮的每一天的故事,但正因如此,这个故事也显得很格外真挚,很让人感同身受。不由想起了前几天看过的另一部同样反映黑人生活的电影,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把同性恋,种族歧视,毒品等一大堆噱头一股脑地塞进去,还因此得了奥斯卡,让人更加深感奥斯卡评委们简直是匪夷所思,玛德纸张。
看完这部片子后,感触颇深。本来感觉自己是不是又有点太矫情了,不过又转念一想,本来也就是写给以后的自己看的,用来作为一个阶段自己的真实反映的东西,便也不再顾忌了,畅所欲言。
一个是丹叔也老了……不禁想起我几年前第一次见到丹叔的情景,那是在《美国黑帮》里,那时的他是那么意气风发,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头。然后我又想起第一次看到汤叔,更早一些,是在《回到未来》里,除了他以外,还有《太阳帝国》里的本叔和贝尔、《不一样的天空》里的小李和德普、《搏击俱乐部》里的皮特和诺顿,等等等等。银幕真是很神奇的东西,承载了太多人的一生。那时的他们,都正处在一个男人最为闪耀,最意气风发,最睥睨天下,最壮志凌云的时候,也正是这样的他们所塑造的一个个伟大的角色,作为我努力想要成为的一个个目标,陪伴着我一路成长。然而仅仅在我离开五年之后,再度在银幕上见到他们之时,他们却已是两鬓斑白,难掩眼角的皱纹,也没有以前那份纯粹的,清澈的目光了。因此每到这种时候,都会有种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老去了的感觉,不免有些感伤,但随后又突然想到,所谓的代沟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么,你曾经全身心地用生命去喜欢过一些人和事,等他们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以后,曾经沧海难为水,你就再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勇气和好奇心再去如此真挚地喜欢上新的东西,于是只能在头脑里把他们翻来覆去地回忆着,一边感慨着一代不如一代,一边缅怀着年轻的自己,并脱口而出孔老夫子那句亘古恒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另一个感触比较深的地方是影片讨论的关于责任和亲情的关系,以及主角的很多观念,最典型的当属他和儿子的那段对话。儿子为了实现打橄榄球的梦想放弃了工作,主角因此把儿子痛骂一顿,并勒令他去求老板要回工作。儿子一脸委屈地问:你是不是从来就没喜欢过我?主角说到:我为什么要喜欢你?哪条法律规定的?我每天供你吃供你穿是因为那是我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但我并不需要喜欢你。有些人可能觉得主角太过冷漠,但我觉得他很多时候说的很多话都很有道理。这段对话让我回到了自己小的时候,家父也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过基本上一模一样的话,也许因为他们两位都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吧。不得不说这种观念对我的世界观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影响,即世界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基本的一系列缜密而精确的规则和定理构成的,感情和幻想等只不过是这块冰冷而坚硬的大理石上的一些漂亮的花纹而已。因此我看待一个事物时,基本不会代入感情,而是不断地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随后用这些经验来完善自己。但是与此同时,像是为了补足这种欠缺一般,我同时却又对感情和幻想等这些违背常识的东西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痴迷,并会身不由己地去追求这些东西,因此大概可以说,我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这两种潜质。这种矛盾已经陪伴了我很多年,今后也不知会把我带往何处。但我很喜欢,也很珍惜这份矛盾,因为如果以后无论因为什么原因,一方压过了另一方,我的人生都会失去平衡,不再如此精彩。大刘在《球状闪电》里面说过,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都觉得对方很可怜,其实他们都很幸运,这么想下来,其实我是双倍幸运的。
果然这种最接地气的电影,才最能让人联想到自己。

藩篱Fences(2016)

又名:篱笆内的风暴(台) / 心灵围篱(台) / 围栏(港)

上映日期:2016-12-16(美国)片长:139分钟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 维奥拉·戴维斯 斯蒂芬·亨德森 约翰·艾德坡 

导演:丹泽尔·华盛顿 编剧:奥古斯特·威尔逊 August Wilson

藩篱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