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看了下影评。无非是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分析Napola学校为缩影的纳粹教育体系中泯灭人性,宣扬种族主义,大多将Albrecht视为这种教育下的牺牲品。我看这部电影固然注意到这些点,但我更多的,是关注于Albrecht与Friedrich的友谊,以及他们各自在当时环境影响或逼迫下做出的种种反应中所透露出的人性,以及悲剧。
问,战争与玫瑰无关?这是我最首先所感受的。
处于二战战争时期,42年的德国正对苏俄发动侵略战争并占上风时期,德国是举国崇尚军国主义,人人相互见面问候也必先提“希特勒万岁”。似乎在德国里,德国青年最无上的就是奔赴战场,沙场杀敌。然后电影一开始Friedrich的父亲保持了自己的意见,他固执地拒绝Friedrich要报读Napola学校的请求,拒绝与纳粹合作,拒绝与独裁政治挂钩。他代表的,是战争时期德国国内少数的意见,这在当时是苍白无力的,更为强大的主流是战争的狂热,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所以,当Friedrich在离别信中写到假如父亲要他退学,他将告发父亲的言论时,父亲被逼采取的缄默与忍耐。此时的Friedrich,正是代表这当时主流的德国青年的意愿,想要为祖国奉献自己。所以他在得到机会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出走,投读Napola。
这里,Friedrich的父亲就是战争中默然盛开的玫瑰,只能长于阴影中,不得曝光。这是对战争,对独裁,对冷酷的无声反抗。而且,这朵玫瑰并不孤单,它同样长在Albrecht的心间里。
玫瑰。即是人性中的良知,怜悯,同情,爱。
显然,也是基督教义的精华。
然而当时的德国已非中世纪对神无比仰止的时代,粗陋的唯物,社会达尔文主义已然张牙舞爪地亵渎了神坛,成为大多数人的信仰。就看人们这句“希特勒万岁”不离嘴边已经看得出,这,是个信仰危机的时代。
因此在Friedrich打拳击时,一开始他心中仍有怜悯,他还不愿最后一记重拳秒杀对手。而他的教练则不断跟他强调,不要对敌人心存怜悯,这才能激发出潜能来。是的,确实是激发出潜能,但这潜能是什么?是人类原始的兽性,野蛮。所以渐渐地Friedrich也变得不顾一切,在后一场比赛把对手打得失去知觉。最讽刺的是,竟是全场喝彩,大声叫好,那个可怜的倒在地上的敌人则已是丧家之犬而无人问津,弱肉强食,如此而已。这样的观点,Albrecht的父亲是忠实的信徒。他心中似乎已经不存在什么精神家园可言。为人父,无视了儿子Albrecht亲手所写的诗,而让儿子在地窖与Friedrich对打。尽管二人不甚乐意,但盛情难却。最终Albrecht被一拳打倒。满场围着Friedrich喝彩,劝酒,Albrecht的父亲还搂着他,友好而亲热。Albrecht黯然退场,在晦暗的红色灯光中,默默地走。没有一个人看他一眼,没有一个人问候他有否受伤,没有人让他朗诵他写的诗。
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一个人。
Albrecht是本片最有血有肉的角色,他也是这部片最能散发出人性光辉的角色。他也是战争中的玫瑰。
首先,他有才华。但他的才华并不在于军事训练,而是写作。他羸弱,身材纤柔,多愁善感,他其实并不具备很好的军人的身体条件,他更像一个在黑夜朦胧月色下听夜莺唱歌的诗人。显然他是心知肚明的,但迫于主流的压力,更多的是父亲的意愿,他并没有采取对立的态度。他也来到Napola进行军事训练。
虽然没有与主流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他还是在坚守自己的心灵信仰,道德底线。在夜捕俘虏的戏中,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队敌人施以援手的,他悲痛,悲愤,悲号,为的是敌人只是小孩,是手无寸铁的人。然而并没有人与他产生过多的共鸣,而Friedrich在看着陌生人,那些无辜的所谓俘虏无助地死去,虽然他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但他明明心中有所触动,看着对方呼吸停止,雪花空灵飘飘,融化在眼前的人的瞳孔里。他的心,是震撼的。这,也为Friedrich后来的回归作了铺垫。
究竟生命的每一个生灭意味着什么?杀戮,战争的意义何在?战胜又如何?......种种的疑问必然缠绕心头。
Albrecht因为这件事,在后来写的文章中毫不留情地对父亲进行了批判。他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的心声:“在梦中,我曾是从恶龙手中拯救公主的骑士。将世界从恶魔手中解放的英雄。我们昨天去寻找俘虏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那个梦想着从恶魔手中拯救世界的小男孩。当我们回来,我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恶魔,那个我想要将世界从他手中解救出来的恶魔。”
他进行了反省。
他站在了爱与怜悯的阵营,对父亲终于明确地对立起来了。
但注定,枪炮与玫瑰之间,玫瑰显得柔弱。Albrecht遭到了父亲的最后通牒,校方的谩骂,同学的不解。
然而,我相信,此时的Friedrich已经明白了Albrecht。但他也知道,在这时,玫瑰只会被毁灭。即是,Albrecht会遭到无情的打击。于是,在厕所里他与Albrecht扭打起来,最终两人在地上痛哭起来。
当时,我的心也在颤动。我知道,这是他们两个人的别离了。
果然。第二天的雪地游泳训练,Albrecht要离开了。他在寒冷深入骨髓的冰水中,与好友Friedrich隔着厚厚的冰层手心相贴。尽管冰厚,水冷。但他们的心,必是暖的。这时心与心的交流,爱与怜悯在无声中如同是Albrecht留给Friedrich最后的礼物一样,Friedrich最终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竟然在场没有一人施以援手,没有人帮Friedrich掘开冰层,没有人跳入水中拯救Albrecht。这场戏里,看似人多,实际上,是Albrecht与Friedrich的无声唱和。
Albrecht最终淹没在冰水中,渐渐远去。水色流光明明灭灭。似水无痕。
这朵玫瑰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以自我毁灭宣誓了自己与主流的决裂,不愿与之同流合污。
信仰的光辉在此,也到达了高潮。

至于后来Friedrich自愿放下最后取胜的机会,输掉了比赛,被Napola开除。则是最后的升华。也是Albrecht在Friedrich的延续。在众人看来,这是不可理解的。而Friedrich自己心里明白的很。后来他被Napola开除,连内裤也得当面脱去,也再次显示出这种主流仍然强大并且阴暗无情。
Friedrich没有说什么。
只是寂然地孤身走在风雪里,渐行渐远。
他的身上,也长出了,战争中骄傲的不屈的人性的玫瑰。
我相信这朵玫瑰不但不会枯萎,还会延续。延续到纳粹政权与当时主流思想看不到的未来。

正如伊凡斯的一句诗:
一枝草的正义无法撼动殿阁却能庇护追寻之歌。
战争与玫瑰无关?
也就有了答案了。

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2004)

又名:英雄教育(台) / 纳粹军校 / 元首的精英 / Before the Fall / NaPolA

上映日期:2004-12-25片长:117分钟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 汤姆·希林 Jonas Jägermeyr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编剧:Dennis Gansel/Maggie Peren

希特勒的男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