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1-03

希特勒的男孩:无力的疯狂

工作忙碌一段时间后,疲惫而又厌倦,百无聊赖时看了龙应台的《大江大河,1949》,徒然激起我对二战史的兴趣,搜了搜豆瓣上此题材的电影,其中就看了此部。
看完此片我一贯清晰的记忆变的很模糊,人物名字都没怎么记住,只粗略的记起几个画面。影片一开始一个阳光少年,表面的平静难掩内心的青春躁动,虽然略带点德国人的不苟言笑。男主角应该不算叛逆少年,对于父亲打来的耳光和投来的尖利目光,男主角没有进行过激的反抗,他只是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做出本能的选择,就单纯的选择来说,他没有任何过错,他无法跳出时代的大转轮,只能被裹挟着慢慢走向深渊。
入学典礼上,校长讲完话,男孩们齐声唱起国歌,军礼,高呼西特勒万岁。小波澜的亢奋基调慢慢提起,故事整个背景慢慢铺开,于此我又开启了小差,突然想起文革初期那个同样亢奋的年代,戴红袖章的学生少年又何尝不是什么人的男孩女孩,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将枪口对准了异族人,而我们却将砍刀架在了自己人的脖子上。
我们有时候不要说,他们如何的不幸,即使在那样一个充满黑暗血腥的年代。就一个单纯的人来说,没有如此复杂,只要精神有所寄托,他们都会充满幸福感,不论他们的寄托是好是坏,是神明还是恶魔。依赖感和归属感总那么轻易的让我们迷失对善恶的辨别。假如我们身处其中,可能也会情不自禁。这种狂热的崇拜主义又何尝不是一种宗教。当这种宗教的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便会失去控制,犹如海暴中的漩涡,一切理性人性都会覆灭。所谓乐极生悲,太极端的东西也总是不能长久,当崇拜梦想破灭时,只会有两种结局,要么生命的终结,要么精神的死亡。当男主角走出校门,走在茫茫雪海里,他依然健壮年轻,但精神却在走向灭亡。所以在如此深沉的基调里,男主角看似走出了现实的困局,却永远背负起了精神的枷锁。
当整个时代都是悲剧时,偶尔显现的个人际遇,不管是悲是喜,都显得苍白无力。雷抒雁在小草诗里说:愚昧的日子,比猪更肮脏。不管我们怎么特立独行,在历史面前,总会带着悲剧的伤痕,因为我们就是它的一部分。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基调,这就是存在的滋味。

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2004)

又名:英雄教育(台) / 纳粹军校 / 元首的精英 / Before the Fall / NaPolA

上映日期:2004-12-25片长:117分钟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 汤姆·希林 Jonas Jägermeyr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编剧:Dennis Gansel/Maggie Peren

希特勒的男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