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2-26

希特勒的男孩:嗨,勇敢点!

<图片1>
1996年11月23日 ,埃塞俄比亚航空961号航班,遭遇三名歹徒劫机,在接近科摩罗的印度洋时因燃料耗尽坠毁,机上17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中,有125人遇难。在纪录片《空中浩劫》里,还原了事件的发生经过的一个细节:在飞机燃油耗尽之前,机长曾向乘客发出求助信号,希望乘客一起帮助制服歹徒,可是乘客中除了一名摄影师帮助之外,大家选择了沉默,最终机毁人亡,全机组只有50人生还。

大家宁愿和飞机一起坠毁,也不愿意出手相助为自己争取一线生的希望吗?

飞机坠毁也会死,和歹徒斗争也可能会死,但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哪种死亡概率更大?当然是前者。作为旁观者,我觉得更多人比较过死亡的概率权重后,很多人绝对会选择和歹徒搏斗来为自己争取一线生的希望。可是飞机上的人们为什么都选择了沉默?原来大家都以为歹徒会炸毁飞机而不敢采取行动,所以很多人被吓住了,所以大家都坐着等待希望会有发生奇迹,所以每个人都放弃了生的希望......

一个想法突然浮现:假如这个时候,飞机上有个乘客敢冒着生命的危险和歹徒一搏,是否也会带动着其他人的奋不顾身?
<图片2>


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有时会很懦弱,但有时又会在一个“精神领袖”的鼓动下,变得无所畏惧。

抗日年代,多少红军士兵在一句“跟我冲”的坚定口号带领下勇往直前,无畏生死;历史中,很多起义里也总有一个扛大旗的头儿,带领大家反抗压迫;这些带头的人,我们称他们为“英雄”,英雄们就是团队中那股凝聚的力量所在。古语说,擒贼先擒王,可见领头作用之大。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决策总是被那个有主见的人所左右,即使我们心理的决策是相反的,我们也会选择屈从;而更多时候,我们犹豫不决的进行选择时,更希望有个人站出来代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可是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英雄”啊!

前天,看了一部德国电影《希特勒的男孩》。 该片讲述了出生于工人家庭的弗莱德里希在纳粹德国开办的精英训练学校接受了“优胜劣汰”、“排犹”等军国主义思想,之后他在好朋友阿尔伯特之死的影响下开始彻底醒悟的故事。


电影中,阿尔伯特的父亲用俄罗斯的小孩战俘,作为这帮精英学校的战士们进入战线前杀人练习的练手。

面对手无寸铁的小孩俘虏被射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事情,每个未来精英男孩们都低头了,内心在颤抖。有人选择了沉默,有人选择了回避,而阿尔伯特却选择了抗议。虽然他的抗议以自杀来体现,但他这种自我毁灭式的抗议在我看来仍是一种英雄的行为。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显而易见的善恶面前,很多人不是没有反抗的想法,而是没有反抗的勇气。

“恶人得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好人的袖手旁观”——英国政治哲学家柏克。而我觉得,“想法被他人强奸,唯一条件是自我勇气的放弃”.

没有英雄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英雄”!


-END-

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2004)

又名:英雄教育(台) / 纳粹军校 / 元首的精英 / Before the Fall / NaPolA

上映日期:2004-12-25片长:117分钟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 汤姆·希林 Jonas Jägermeyr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编剧:Dennis Gansel/Maggie Peren

希特勒的男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