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3-31

镜子:跳跃和记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雕刻时光》已经读了一半。
塔在《雕刻时光》里说:“如果两个人能够经验同样一件事情,那怕只有一次,他们也将能够了解彼此,即使其中一人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而另外一个则是成长于电化时代。上帝赋予人类能力去了解、体会人类共同的冲动--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
我所读到的塔可夫斯基是一个诗意化电影的人,他所理解的电影与常人所看的剧情推动电影这一套路是有区别的。
《镜子》至于我,便是塔可夫斯基现今对自身回忆的再处理。而他在拍这部片的同时,遵照了回忆本身,而不是剧情的逻辑性。
我们在回忆自身过去的时候,可能是从有记忆开始,沿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顺序来,也可能起始于自己的初恋,然后跳跃式地回忆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可能还带有了一些自己癔加的幻想。对于此片来说,塔可夫斯基应该是顺从了后者的回忆。他的回忆对于我来说难以琢磨和理解,因为我生来在80年代的中国,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但我相信影片所反映的是一个真是的感觉,理由来自《雕刻时光》中塔可夫斯基登的读者来信:“谢谢你的电影《镜子》,我的童年就是那样……但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是那样的风,那样的雷雨……“加尔卡,把猫咪弄到外面去。”我的祖母喊着……房里一篇漆黑,油灯也熄灭了,等待母亲回来的感觉充满了我整个灵魂……而你的电影如此美妙地呈现了一个孩童这种思维的苏醒!……而且,我的天!真是太逼真了……”有这样的来信令我无法相信它是不真实的。
而对于影片的叙事方法,我则有深深的认同感。或者说我常如《镜子》所呈现的这种结构回忆我自己:动物园、女孩、雨、充满蒸汽的浴室,沿着这种跳跃性的思维一路追随。我和塔可夫斯基同样经历了这种跳跃的回忆,这应该也属于塔可夫斯基说的“如果两个人能够经验同样一件事情,那怕只有一次,他们也将能够了解彼此”吧。
但塔可夫斯基毕竟在影片中对自身的记忆进行了艺术加工,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是诗意化了的记忆,而不是记忆的真实呈现。但这一点已经牵涉到塔的艺术表现力了,对于这方面我个人水平不精,无法展开阐述,但我觉得影片的艺术加工虽然很好,但可以更好。
我在全黑无人的寝室看了这部电影两遍。第一遍是因为中文字幕太恶心,第二遍换了英文字幕。中英对照着猜来猜去差不多弄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看的时候我抽了两支裸子给我的Lucky Strike,然后将未熄灭的烟蒂扔在面巾纸上。烟蒂带起纸缓慢地燃烧,橙色的火光映在电脑屏幕上。我的周围是黑的,无声的。这片子带给我的感觉正是这种静谧的冥想。
另外还要说的就是塔可夫斯基对光的把握拿捏的十分到位。我从这部片子中感受到顺光、逆光和侧光所带来的不同的感受。还有就是影片中很多重复而不相似的场景火剧情,例如牛奶倒在地上(桌子上),我觉得是导演故意做的处理,即呈现一个“镜子”所带来的现象——它们似而不同。
影片中有交错、有观众所认为是幻觉的片段。导演所展示的跳跃的诗意无处不在。具体情节太多我懒得列出来。总之这是一部好片,我特妈的就是喜欢,这篇评论已经追加了好几段了,每次确认修改后又想起新的东西写上来。就此打住吧。

镜子Зеркало(1975)

又名:写真 / Zerkalo / The Mirror

上映日期:1975-03-07(苏联)片长:108分钟

主演:玛格丽特·捷列霍娃 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奥列格·扬科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亚历山大·米沙林 Aleksandr Misharin/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镜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