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忽然就让我想起小学的时候,老师让大家写关于母爱的作文。当时那么小哪想的出来多么好的故事,所以全班的内容几乎都是上课念的范文“我发烧了,母亲连夜背着我去医院”。所有拿优的作文无疑都是在故事里突出转折的,用一个又一个完全服务于故事的转折使文章变的跌宕起伏,最后加一句总结性的话语升华主题。可是这些转折因为完全服务于故事变得生硬、甚至打乱逻辑、违背常理。
《拯救嫌疑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淹没在“范文”的苦海里,完全失去了电影最重要的个性,所有元素都是为了最直接的剧情可观性和商业性服务。片中的女主是一名业务能力极强的律师,然而面对女儿被绑架她表现的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竭尽全力全力向观众输出僵硬的、公式化的情感,完全只有身为母亲的感性而没有律师这个身份应有的理性,面对女儿的失踪手足无措慌乱不已,这就证明了律师这个身份完全是个工具。电影只赋予了律师这个工作所具备的推动剧情的能力,而将律师这个身份的深处的可以表现人物心理素质、塑造人物形象的部分草草的丢弃。“阿金”这个角色更是完全的工具人,他因为自己的情感而帮助女主,他一开始是一个干脆鲁莽的年轻人,然而到了结尾他依然是一个干脆鲁莽的年轻人,他除了发挥推动剧情、生硬制造转折的作用可以说什么也不是,并且他作为剧情推动者的作用就像那些作文里的转折一样,太直接而无脑了,只有目的随后便是结果,而过程和达成过程所需的条件则是用更多的不明不白的工具人。这些工具人都和“阿金”一样,一开始就活在被安排好的人设里,随后只需要被当作叙事的工具发挥作用,完全没有立体感、完全没有成长,完全是暴力输出观感的剧情的傀儡,而剧情则是竭力向观众输出“母爱”“复仇”“悬疑”等足以让人在直接的观感上产生消费心理的商业元素来达到赢得票房的目的
母爱也好、父爱也好,都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抽象的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换成无数的具体的行为。不是所有被拐跑了孩子的母亲都只会在第一时间嚎啕大哭、在第一时间无脑的追着绑匪跑,影片只注意到了母爱其中的普遍性而没有注意到特殊性。既给女主赋予了诉讼30连胜的心理素质、思辨能力极强的律师身份,又在叙事中把这种身份可以带来的能力和情感进行切割,这就是一种傲慢的态度,既满足于超强业务能力的律师身份在剧情推动作用上的便利,又不屑于去刻画与此能力相匹配的应有的情感深度,反而选择了最直接的嚎啕大哭进行暴力输出,企图利用视听效果来蒙混过关,太不把观影者当一回事了,简直是糊弄人。
论转折,拯救嫌疑人肯定充斥了数不清的让人物沦为剧情傀儡的情节,然而其中也有堪称点睛之笔的部分。结尾绑架犯阿婆死了之后,一段她与被其绑架的女主之子五天的日常插入,不仅得益于演员优秀的演出,极好的情节设计和心理描写也是锦上添花,可以说把母爱的主旨展现的淋漓尽致,人物与剧情不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而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总的来说《拯救嫌疑人》就是一部毫无个性的商业片,沉浸在用暴力转折推动剧情来输出观感的苦海里,甚至可以说抄作业都没抄明白,就最后结了个好尾。人们看完电影之后对于导演仍然说不出半句能评价其特征的话语,因为导演犯的是最没有个性的错、有的是最没有个性的优点,导演目前来说也只是众多被主流高票房暴力电影叙事方式裹挟着走的傀儡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