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 在世界電影的語境中,《71暴亂夜》('71)的成功之處在於導演能平衡電影的地方性和普世性。電影一方面以北愛爾蘭獨特的歷史背景為素材,另一方面則從中抽取出國際觀眾皆能有共鳴的人性主題;除了照顧到主題深度以外,故事情節極度緊湊,人物關係複雜多變,也是成功的商業片操作。不過香港譯名或有誤導之處--因為電影的主線並非「暴亂夜」,而是掌握權力的官方人士逞暴與添亂。
虛構的故事以真實歷史情景為基礎:1971年的北愛爾蘭,傾向脫離英國的共和派(主要是天主教徒)和傾向留在英國的聯合派(主要是新教徒)已經衝突多年,英軍新兵加里被派往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本以為只是執行一般維持治安的任務,很快便可回家跟孩子相聚。不過,形勢變化之急促遠超其想像--一次搜查任務中,軍警/特務的粗暴行為激起民憤,混亂中有士兵的槍枝被搶,加里跟同袍追趕時反被共和派人士圍毆,以為有人解困之際,共和軍的人卻突然出現槍殺了加里的同袍。
加里在窄巷中沒命的跑,勉強找到藏身之處。晚上,加里嘗試摸黑回軍營,遇到一個親英聯合派的男孩,願意幫這冒失的士兵一把。男孩想先把加里介紹給其叔父認識,而叔父是聯合派中的小頭目,在一個以酒吧掩飾的基地中,跟英方負責情報工作的MRF合謀以炸彈攻擊共和派。這一幕碰巧被加里瞥見,而意外隨即發生,炸彈在MRF的人員離開後突然爆炸,酒吧頓變頽垣敗瓦,加里負傷逃去。這一夜,各方人馬都在搜索這新兵:愛爾蘭共和軍當中的好鬥派要除之而後快,加里所屬的軍隊則要找回失踪成員。

表面上雙方立場鮮明:MRF、英兵和聯合派的新教徒在一方,愛爾蘭共和軍和傾向脫離英國的天主教徒則在另一方,但後來使加里脫險的人卻是共和派的人,而要取他性命的除了共和軍中的好鬥份子,也包括要為炸彈計劃滅口的MRF頭目。後來加里雖然脫險,卻無法在軍隊內部取回公道,深深體會到他「只是軍隊中的一塊肉」,而不是人。
若觀眾期望透過這齣戲了解當年北愛爾蘭衝突的歷史,大概會頗為失望。有趣的是,主角加里對任務背後的政治角力和陰謀相當無知,其迷茫便跟不熟悉相關史實的觀眾有相通之處。其實電影創作者可以把時空背境隨意轉換,改為美軍在伊拉克執勤,或南美某國警察誤闖大毒梟的根據地,也無不可。權勢與人性的黑暗是跨文化的共通課題,而主角不是純粹的弱者,因為有更無權無勢的人,使敍事有更豐富的層次感。編劇最終沒有讓主角就「自己是否助紂為虐」而反省,大概想減低電影的政治味道,避免嚇怕不諳歷史的觀眾,從而把焦點轉向更普遍的人性。加里身處的迷失處境也許更容易讓觀眾代入--本來世界好像很分明,彷彿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但漸漸發現「對方」不一定對自己不利,「自己人」也可能隨時離棄。加里以為自己只是「維持治安」,但他進入執行任務的區域時,卻被視為入侵者,遭當地小孩擲糞「歡迎」。政治立場的分野在戲中漸為人性的分別所取代,但人性也分別有善惡兩面。共和派的醫生秉持救助傷者的原則,呈現的是美德;MRF頭目則把仇敵和同袍均視為可茲利用的工具,下屬要殺、敵人則要放,顯得惡毒陰險。創作者的取捨未必會令所有人滿意,或許有些人會不滿其「普世」信息太膚淺,為了全球行銷而犧牲了深度,沒有透過具體的歷史鉤沉而引起更有深度的思考。
值得一讚的是導演Yann Demange空間處理的功力,透過精彩的剪接和調度功夫,把普通市民的生活空間轉變為緊張刺激的危險空間。主角在橫街窄巷和方正的公寓中跟敵人捉迷藏,也令香港觀眾想起港產片中常見的後巷和公屋。熟悉的日常處境突變為陌生的險地,當中的迷失感有具體的一面,也有象徵的一面,是各地觀眾在變幻莫測的社會處境中能找到共鳴的地方。
(原載於基督教《時代論壇》#1448 - 2015年5月31日)

迷失1971'71(2014)

又名:71暴乱夜(港/台) / 71年

上映日期:2014-02-07(柏林电影节) / 2014-10-10(英国)片长:100分钟

主演:杰克·奥康奈尔 保罗·安德森 西恩·哈里斯 萨姆·里德 夏莉 

导演:扬·德芒热 编剧:Gregory Bu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