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关键词:叙事合理性和价值升华程度。

但矛盾的是,悬疑剧为了扣人心弦不得不搞叙事诡计,那么将虚假的叙事、人物的虚假动机、口供透露出来之后,必然会对观众隐瞒部分事实,这就逼着电影在逻辑和观赏度之间走钢丝,这个时候也就体现出电影好坏了。本剧同样采用嵌套叙事的手法,不过在几个维度上都失败了。

第一是凶杀案的失败。

只有惊天大案才经得住、或者说观众才有兴去看,因此大多数电影都会把一个巨大阴谋隐藏在真真假假之中;这也是为什么《十二怒汉》等如此经典,它们同样能将一件不算复杂的案情讲得如此惊险。本片在手法上应用的是前者,几度反转,但是解释的剧情却是一集午觉前的的《今日说法》就能讲清楚的。这样难免会让观众感觉“把大家叫出来就是为了这点事啊”。

野比大雄早就看穿了一切

第二是人物塑造的失败。

人物弧光当然是一部经典电影的重要元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仅津津乐道于蝙蝠侠、超人这样绝对正义的超级英雄,也同样对小丑、死侍这样的“反英雄”感兴趣。观众不要求你把角色塑造成绝对正义的角色,丁律师的挣扎就体现所谓的“人性”。不过这里先说另外两个塑造失败的角色,马双喜和毛卫卫。

马双喜的失败在于他完全成了编剧的工具人,一开始电影试图诱导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暴虐、好色、蛮不讲理的酒鬼(我一度以为这片子走向是《我经过风暴》那种),到了反转之后他又莫名其妙成了为了爱人儿子决然喝假酒骗保自杀的痴情汉——没有任何防备地,前面什么暴力的人设就像消失了一样。我们这时候才明白,马双喜的作用只是一面镜子,用他映射出老年人的爱恋、儿女的不孝、甚至是命运的悲剧(如果从希腊悲剧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解读说“马双喜是注定要死的”),但镜子最大的悲剧就是,它没有本体,我们看完了都不知道马双喜是一个怎样的人。

毛卫卫的失败则是价值观上的,这点带有我的主观性。从宏观的社会阶级角度来看,毛卫卫是一个绝对的“局外人”。他的悲剧来自于意外烧伤以及随之而来的性格扭曲。用马克思的话说,他是“流氓无产阶级”;用西方经济学的话说,他是社会被排斥者。他靠着打零工维持生计,但显然要不是案发需要,没人关注这样一个loser(这也是本剧或者说很多低级的悬疑剧诟病的一点,许多线索都是靠主角发现的,就好像其他所有人,警察、检察官都不存在)。那么承载着不同价值观、不同体裁的作品给他们安排的故事也就不同:法国激进左派(齐泽克、朗西埃等)给他们安插上革命主义的名头,认为他们才是真正一无所有的,因而能掀起整场社会革命。建制派眼中的他们当然是不稳定因素,而给出的对策也分为了两条,旨在传播正能量的作品会塑造一个真善美的乌托邦,在这里他们被感召得热爱生命热爱劳动打出一片天;另一拨作品打着“人性”的旗号,要么宣扬赌狗之恶(《消失的她》),他们是无可救药的,还有一小部分稍微仁慈一点,让伟大的主角光环拯救这些配角,本片的毛卫卫就是这么一个可悲的角色——我们对他的早年经历唯一认知就是他自称的“你(母亲)毁掉了我的未来,因此你要负担我的一切”。我并不是苛责,或者说这种人物塑造是不可行的,但作为现实主义作品,最起码应该刻画一丁点小人物的挣扎,例如大家念念不忘《我不是药神》的黄毛。

第三是叙事策略的失败。

作为一部庭辩剧,本片的主线就是法庭辩论。我是能理解由于观赏性的需要,牺牲掉真实性,而采取香港英美法系那种辩护律师VS公诉人的戏码的。比起真的很像是脱掉假发的《律政新人王》《正义回廊》cosplay,更难绷的是人物的动机。丁律师无疑是支撑本剧反转的(某些情况下唯一)因素,那么到底是程序正义还是实质正义支撑他莫名其妙的“良知”?得知真相后,好像除了保险公司,所有人都输了,这当然符合真相。但是脱离开虚构的电影,我们要发问的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将真相大白之后,本片同样试图做这件事——价值升华,而那些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观就成了常用词——“正义”“良知”“真相”……本片口口声声让丁律师选择了“良知”一词。被绑着炸弹的丁律师搞逼供、翻供、诱供,迎来了一个真相。——对于可能的大他者来说,又是一次失败的司法宣传;对于思考着的观众来说,又是一次失败的情感共情。


最后的真相(2023)

又名:隐秘的真相 / Heart's Motive

上映日期:2023-08-25(中国大陆)片长:112分钟

主演:黄晓明 闫妮 涂们 阚清子 张嘉鑫 王影璐 

导演:李太阁 

最后的真相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