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4-15

登堂入室:心智相投的恋人

法国片《登堂入室》在中国影迷中间红了好一阵。这部片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让大家嗨翻了天,一一找出来剖析解读。最惨的是作家冯唐,主人公拿着一本《冯唐作品》对这种现代艺术大加批判,这一幕让许多中国观众乐不可支。孰料这很可能只是字幕翻译者的同音恶搞,冯老师没干过艺术这一行,纯属无辜躺枪。

《登堂入室》可供玩味的地方当然不止于此。通过恰到好处的剪辑,整部片子的结构层层嵌套又步步推进,显得别具匠心。剧情的核心是一本日记:小男生克劳德是日记的写作者,也是日记中故事的叙述者;老师是它的读者,也是角色之一,但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入戏,不能自拔,以至于宁愿以身犯险,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故事走向,成了另一个撰写者。一个关于纯文学写作的故事,虽然和偷窥有关却毫无情色之处,仅仅只是经由巧妙的电影语言,就让观众目不暇接,全然找不到尿点。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怎么回事,不光是《登堂入室》,去年另两部最受瞩目的法国电影也都用了这种“戏中戏”的叙事技巧。一部是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另一部是九十岁高龄的阿伦·雷乃新作《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这两部影片冷峻的表面下,透出厚古薄今的感伤气息,“戏中戏”的频繁运用加重了这种色彩。而《登堂入室》里的戏中戏只是不断地把悬念推进,再推进,让戏剧矛盾一步步走向高峰。它的质地并不冷峻,更不感伤;欧容再怎么变,黑色幽默、知识分子趣味和颠覆性的性别观念一直都在那里。

欧容是著名的同志导演,他早期的作品里,不论短片还是长片,即使不是直接涉及同性恋,也看得出明显受酷儿理论影响。对酷儿理论的支持者来说,不仅性取向不是问题,连性别也不是。比如那部著名导演法斯宾德撰写的舞台剧剧本《干柴烈火》,在他去世后被欧容拍成电影,里边总共只有四个人物,就包含了男同性恋、双性恋、女性异性恋,以及一位变性人。当然,法斯宾德本身也是众所周知的同志。

最近这几年,欧容似乎有意尝试拍各种题材,质量也就良莠不齐。《登堂入室》既博取影评人的普遍赞誉,又让欧容的影迷找回了他早期的感觉,算是一次成功的强势回归。它深化了《干柴烈火》的戏剧感,也承续着《失魂家族》里面讽刺中产家庭和谐表面的主题——上一次兼具这两点的欧容电影还是十年前的《八美图》呢。而“一家人都爱上闯入者”这样的设定,灵感很难说不是来自帕索里尼的《定理》,何况欧容还在片子里借角色之口提到了帕氏,算得上对这位前辈有意的致敬。巧得很,帕索里尼又是一位公开的同性恋者。

如果从同性情感这个角度去解读《登堂入室》,将变得更有意思。片中没有明确的同性恋者,日记里的拉斐尔情不自禁地亲了克劳德,那也许可以归为青春期的迷茫和不确定。但是结局猝然降临时,有没有让你顿悟呢?原来克劳德费尽心力地重重布局,消除了横亘在他和老师之间的两大障碍——老师的身份和妻子,只为了最终跟老师结伴。

老师对克劳德的同性欲望最开始是被压抑的。当他第一次直面克劳德的文学挑逗时,愣了一下后反问道:“你以为我会喜欢看到一对男孩亲嘴?”看似义正辞严,却回避了正面答复。另一次对老师同性欲望的刻画,是妻子和他的一段对话:

“自从你辅导他写作开始,我们就再没做过爱了。”

“是吗?”(还是用反问来逃避)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很多老师都会爱上自己的学生。”

“可克劳德是男孩。珍娜,我喜欢女人!”(并没有强调自己不喜欢男人)

“可是随着你年龄增长,也许会发展出别的欲望来。”

“他才16岁。”(到这里几乎是默认了,慌乱中拿年龄作挡箭牌)

这欲望藏得多么深!老师和妻子貌合神离,她那些堆砌着各种费解名词的现代艺术在他看来就是“变态加狗屎”,只有自己的学生克劳德跟他在心智上是若合符契的,他们的对话火花四射,从文学创作观的碰撞一直可以深入人性的幽暗面。所以,这两个人物走到一起,就算有什么超出了文学以外的追求,对观众来说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2012)

又名:偷恋隔篱妈(港) / 在屋内 / 一家之主 / 一屋之主 / In The House

上映日期:2012-10-10(法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 恩斯特·吴默埃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胡安·梅约加 Juan Mayorga/弗朗索瓦·欧容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