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叙事(悬疑)电影,要么是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要么是以别具一格的布局见长,甚至可以以个性鲜明的人物作为卖点,《登堂入室》在各个方面都算不上最优秀,它的优点是很好地结合了上述特质,形成了一种整体上的繁荣。通过影片我们可以发现法国人对于福楼拜的崇拜,其标榜的“伟大叙事者的口吻”,不仅是体现在男主角克劳德的写作技巧上,更是决定了整部电影平实而不乏幽默的基调。
从叙事的角度讲,它生动地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男孩由于缺乏母爱而涌起的对同学母亲的不伦之恋,借此描绘了两个陷入中年危机的家庭被欲望束缚的半绝望状态。
青春期无疑是一个美好的时期,但我认为影片并没有想要着力展现这一青涩时期的感情(其中两个小男主萌生的半真半假的恋情完全可以看作是导演为了延续自己电影元素的故意动作,不宜真正纳入对影片的分析之中),反而是通过这样一条主线来表现现实中陷入中年危机的家庭矛盾以及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的惶恐内心。中年是一个琐碎、庸常但也丰实的年纪,它不像年少时,美好的蓝图正在一点一点地展开,希望、激情、挑战是最好的代名词,荷尔蒙和自信心每天都在合谋发作;它也不像年老时,有看惯了世态炎凉的通透笃定,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衰败或终结,无非等待。中年卡在中间,郁郁不得志者不甘心就这样变得老气横秋,他期待在还有最后一点气力的时候再来一次冲刺,又怀念那些匆匆而逝的青春。正是这样的节点,故事和事故就最容易发生。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语文老师吉尔曼遇见同样喜欢坐最后一排又有写作天赋的克劳德时,就已经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寄托在了他的身上,这就足以促成他做出的各种荒唐事,也导致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同理,我们可以理解当家庭主妇埃丝特经历了一场家庭信任危机之后对示爱的克劳德选择了放纵,所幸这种放纵是暂时的,才使这部充斥着各种悲剧因素的电影尚留有一丝温情。
除了人物与情节上的胜利,影片的布局同样引人入胜。
首先,影片的视角平淡准确就像现实生活,偶有臆造的戏剧性也是为了配合布局的需要,它不以惊心动魄的开端或令人拍案叫绝的收煞取胜,而是以一种真实、自然的叙述艺术与特立独行的生动角色吸引人。我们可以想象在每天单调乏味的生活大幕下,突然有一个不顾世俗礼节、不拘世俗形式的人闯入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惊喜与震撼,最后那个人必定是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就像他的无缘无故的出现,但是他的到来促使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否也需要一些改变。毕竟,“没有故事的人生一文不值”。
其次,虽然影片的情节算不上复杂,它严谨地按照克劳德的一天——观察拉法一家的私生活,并以此为题材写作,交给老师吉尔曼审阅批复,最后永远是一句“未完待续”——来推进故事并有意让我们觉得故事没有终结,但是讲故事的本领并不在于故事内容本身,而是在于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在这点上,鬼才导演欧容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在影片的核心表现地——拉法家中——架构起一个三层次的空间,即现实中的拉法家,克劳德作文中的拉法家,被强加了吉尔曼意志的克劳德作文中的拉法家。
在这个亦真亦幻的空间里,我们可以看到想象逐渐颠覆现实(影片中前半部分的故事基本是完全真实的拉法家的生活,而当吉尔曼开始教导克劳德写作技巧之后,故事就变得更夸张与梦幻,直至最后吉尔曼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克劳德,故事就完全偏离现实而滑向了想象的深渊。),而后现实又以无法抗拒的兽力吞食想象(正如吉尔曼所说,“总的来说,我们从艺术上什么也学不到,但是至少启发我们去欣赏美”。),最终把影片带入了一个悲剧与温情并存的奇妙结局。正是在这样的轮转交替中,让我们既有了悬疑电影的紧张刺激与匪夷所思的感官体验,又不乏对现实生活的公正评判。
最后,有不少人质疑克劳德是否在现实中与埃丝特发生关系,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虽然重口了一些,不过实际发生没发生又有什么关系呢?《马太福音》里有,“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命题,也是影片试图暗示的,精神与肉体、想象与现实,真的有鸿沟吗?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2012)

又名:偷恋隔篱妈(港) / 在屋内 / 一家之主 / 一屋之主 / In The House

上映日期:2012-10-10(法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 恩斯特·吴默埃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胡安·梅约加 Juan Mayorga/弗朗索瓦·欧容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