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1-11

登堂入室:文学与自然之镜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绝佳嘲讽,再一次击碎了那面陈旧的自然之镜。只是不同于艾布拉姆斯有关“镜与灯”之区分,这种打击绝非仅仅依赖浪漫主义的表现论,倘若如此,它也只是在文学主体性的泥沼中挣扎——浮出地表,再次沉溺,最多高喊一句:精神不灭。相反,它唤醒了那些沉溺于对镜贴花黄的纳喀索斯们,那些陈腐的现实主义者们。

在电影中,老师从客观描述的福楼拜主义者转变为干涉现实的萨特主义者,从怜悯小人物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者转变为艺术至上无涉道德的王尔德主义者,从迷恋情节冲突转向肯定学生创造情节冲突乃至与之同谋。在此种转变中,学生恰恰展现了外化文学现实力量的自主性。结尾的一幕意味深长:“他们总会需要什么”——当我们皓首穷经独立彼岸描述故事时,真正的文学家却用故事来创造了现实。而且一个故事联结着一个故事,整个现实不仅由文本间性构成的,而且表现为德里达所谓的“延异”状态。

由此,文学不再是现实的再现亦或者情感的表现,它恰恰创造了现实,一种生产性的、直接的、实践性的力量。当然,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有着显著区别,后者仅仅将文学作为了一种需要士兵操纵的冷兵器,而电影则告诉我们:对不起,这是自动发射的现代高科技武器。毫无疑问,有关文学与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遭到了解构,电影充分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观点。

当然,尽管电影的情节十分巧妙,然而我无意高估此部电影的思想独创性,因为揆诸文学史,在文学的文本语境(textual context)内部,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卡尔维诺、吉列尔莫·马丁内斯,他们早已在文学内部展开了相关的思想游戏——文学不仅指涉现实,而且创造现实,或者更准确地说,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早已被颠覆,界限也早已模糊。

当然,最重要的是,文学不是自然之镜,文学家也不是《白雪公主》中那个反复追问镜子谁是最美之人的王后,那太保守了,他们会选择假扮白马王子,当白雪公主吐出毒苹果时,再次亲手将毒苹果塞回公主口中——嗯,反复折磨生死边缘的公主与悲喜交替的王后。

这才是文学。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2012)

又名:偷恋隔篱妈(港) / 在屋内 / 一家之主 / 一屋之主 / In The House

上映日期:2012-10-10(法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 恩斯特·吴默埃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胡安·梅约加 Juan Mayorga/弗朗索瓦·欧容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