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5-17

登堂入室:戏剧是怎样炼成的


我想从主题配乐第一次出现时说起。Dans la maison这首同名曲很抓人,在没有看影片之前就有听过,立马开始单曲循环,脱离了电影的配乐都能让人感觉到身体的细胞瞬间被激活,那就没有理由让我不认真对待这部片子了。
配乐第一次出现在开篇三分钟左右,远景呈现学生们开始统统换上校服来到学校,随着人越来越多,弦乐开始跟进,听觉上的气势和视觉上的张力一下子出来了。接着画面转换为全屏的人物排布,所有人物统一穿着,即使有肤色和神情的不同也没有任何一个特别突出,跟着强拍鼓点的节奏,画面快速切近,由于切换的速度超过人短时记忆的速度,同时配乐节奏也快于心跳,不由得让人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最后画面定格在两位主人公(时间极短),片名呈现。

故事从家里开始,吉尔曼老师在家中批改作文时,念到了克劳德的文章,此时妻子以一种优雅的姿势倚靠在沙发上(看到《英国病人》中的女神开始饰演皮肤松弛的中老年人,各种岁月无情。),从远景可以看出,这对夫妇属于“文艺青年”,生活的比较有品质。镜头由全景推至中景,吉尔曼认真读诵着这片学生作业,文章描绘的家庭环境与老师家出奇地相似(他们看上去美好,现实却是事与愿违),特别是当念到“一种来自中产阶级女性的独有香气”时,他抬眼望了望沙发上的妻子,此时妻子放下咖啡杯,对这篇文章更加好奇了。这里暗示了克劳德所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选中了他,他和其他人差不多”,是的,影片主体部分只是选取了众多中产阶级家庭中的一个,像这样的家庭有成千上万,吉尔曼的家庭也是如此。在影片的末尾导演也给出了明示。
正如吉尔曼借给克劳德书籍那一幕所表达的,克劳德抱怨书很厚,吉尔曼说你可以先看前面不喜欢可以还回来。导演深知此道,在将近两小时的影片中,前十分钟观众的第一感觉尤为重要。
第二天课后,师生两人第一场对手戏。克劳德腼腆又带有挑衅的微笑,洒脱的背影后是老师惊讶不解的双眼。谁占据了主动权,一眼就分出了胜负。
接下来的每一段叙述,都是由第一人称的体验和第三人称的阅读交替完成,这让观众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发生过的,哪些又是作者幻想出来的,这就是源于生活的戏剧,这就是所谓“由真实事件改编”。那些看似简单的平凡的小事加上主题配乐,紧张感油然而生,形象地解释了吉尔曼教导克劳德的小说的核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成功的悬疑片就会让观众时刻在脑海中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且还不留给观众自我分析解决的机会,一个个线索的出现和递进指引观众的思维跟随导演主宰的走向。
十二分钟,这所房子终于出现,对房子俯角拍摄仿佛这里一个开放的舞台,上演的是一出不能NG的木偶戏,仿佛四周围满了观众,无数的观众双眼直勾勾地盯着那所房子,我们不知不觉加入到“窥视”的行列。

“一个作家站在一个高度去挖苦人物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不带任何前提的去呈现,让读者自己判断才是我们要做的”。吉尔曼说这段话的时候很骄傲,他自己就站在了教师的高度去评价克劳德(注意这里老师是站姿学生则坐在椅子上,克劳德始终处于仰视的状态),当铃声响起,克劳德二话不说走人,吉尔曼被打回原型,回到那个被自己学生勾着走的“乖僻”形象。再回到那句话本身,本片就是一部中性影片,它给出的信息量很大,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它,它只是在呈现,而不是表现。
第三课,吉尔曼教导克劳德文学作品要有冲突,要有精神层面的冲突。紧接着电影的冲突出来了,吉尔曼为人师表会不会为了私欲偷数学考卷?从这里,吉尔曼从创作者走向了角色,焦点也从克劳德一个人开始慢慢转向吉尔曼,他开始无止尽的内心争斗••••••

什么是好的结局,如吉尔曼说“出乎意料,却也只能是这样”。故事的结局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好像《空房间》中的闯入者,来了,又离开,中产阶级的苦闷依旧。电影的结局不算残忍,吉尔曼和克劳德的生活都未完待续。
克劳德是出色的写手,他轻松玩弄每一个角色,掌握着故事的走向,似乎吉尔曼是唯一的读者,其实他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小人物。克劳德又是导演的化身,他参与到故事中,亲自上演一部戏剧的从开始到结束,读者是谁?是你?是我?你我的情绪也是戏剧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都是导演手中的木偶。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2012)

又名:偷恋隔篱妈(港) / 在屋内 / 一家之主 / 一屋之主 / In The House

上映日期:2012-10-10(法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 恩斯特·吴默埃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胡安·梅约加 Juan Mayorga/弗朗索瓦·欧容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