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这是一个老师辅导学生进行文学写作的故事。不简单,是因其中文学写作与现实的交织。回忆初中语文老师,在讲台上大声疾呼:文学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有时候很难把这两者分清楚。本片正是如此,让我在看与听的时候,产生一种恍惚感。


老师是观察者,学生是参与者。


文学与电影的世界非常奇妙,可以像上帝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创建世界和其中的规则。这是电影导演和文学作者的特权。故事从老师的视角展开,所以学生成了他的观察对象,被要求参与到他主张的文学创作中来。老师告诉学生,是否对细节进行渲染达到滑稽的效果,是如实写自己看到的还是写经过自己加工的(是否现实主义),好的作者应该要顾及到读者,但不能刻意讨好读者,设置“冲突”和“悬念(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好的情节的关键是“平淡不经的推进,然后戛然而止”。这是文学创作理论,也是影视导演理论。看似谈的都是文学,实际上也映射着作为导演的准则。老师在观察着学生的进展,就像任何一位望子成才的老师一般。


学生是观察者,老师是参与者。


虽然,这个角色互换直到片尾才正式摊牌。这种互换很早就有显露。这种显露,要得益于导演的手法。让老师阅读学生作文时,出现学生内心独白的形式,画面却显示着学生作文内容里的举动。让学生处于一种参与者的状态,却呈现出一种观察者的实质。任何一个在全心参与的人,都无暇顾及的细枝末节,从这个学生的作文独白里出来。比如他与同学母亲坐在屋后观看公园里的嘻嘻时,又将自己抽离出来,观察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老师的角色编程参与者,要从影片的中部开始,作文的评讲再也不是在现实中教室里老师和学生两人,而是,老师成为学生作文中的背景部分或插入部分(就是好好的戏突然暂停了,老师突然插入进来和从戏中抽离出来的学生进行交谈)。


不得不说,这样一部以讨论艺术手法的方式进行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比较有特色的电影,很有观影的愉悦感。这也是一种导演邀请观众参与到电影中的方式。


另外,很多人将这部影片标记为“同志”,对此不解。是因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暧昧,就像老师妻子解读的那样,还是因为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两个小男孩接吻?一直听说欧宗是比较懂女人的男人。这部戏里面两个女人的角色也非常有意思。学生作文里给同学母亲写的诗,导演怕我们不明白,特意让老师给出了解读:诗给女人带来的是全新的感观体验。所以,不管怎么看,与“同志”好像不太沾边?


最后,回应对地震后这么悠闲看电影的疑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让我们诗意地活着!你我都在参与者与观察者之间角色互换。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2012)

又名:偷恋隔篱妈(港) / 在屋内 / 一家之主 / 一屋之主 / In The House

上映日期:2012-10-10(法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 恩斯特·吴默埃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胡安·梅约加 Juan Mayorga/弗朗索瓦·欧容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