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观点:《乘风》和《诗》观感和表现最佳,《鸭先知》前后割裂差点意思,《少年行》立意最有意思但表现最差。
看这种拼盘电影已经是第三年了,从祖国的七个故事到家乡的五个故事再到父辈的四个故事,故事的减少使得每个故事的时长变长,对导演来说讲故事的丰富和内涵程度就能表现得更充分。
国庆就看了这么一部,长津湖实在是太长了点儿,时间上不好选,其他的电影排片少到了一天只有一场,所以只能选择我和我的父辈。对这种拼盘电影我是做好了质量参差不齐的准备的,就结果来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看了好电影的,我还是相对来说比较满意。
《乘风》
无论中心思想前后对应以及人物决断等都非常扣人心悬,完整且扣题。所有人都演得特别好。就算你对吴京吴磊等人不感兴趣,哪怕是为了里面的漂亮帅气又飒爽的马儿们,也该去看一看。更何况里面利用地势高低差,用机枪干掉飞机那一段真的行云流水,好看,好看到当时脑子里跳出“吴京你什么时候拍战狼3?”的想法。
“你觉得我怕死。”“我怕你不怕死。”就像那该死的电车难题,看着身后无辜的村民们,他的选择还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岳云。所幸牺牲是有回报的,勇士是有人记得的,为了未来都是值得的。
网友评论:好多场景感染力太强了,死亡与新生的交错,一边是悲壮的绝望一边是纤弱的希望,最后“乘风”这个名字说出来时,逝者的生命寄托在活着的人身上,他仍然在注视着这个世界,有种只要被铭记,就不算真正死亡的欣慰感;老马识途、父亲在芦苇荡的哀恸、擎红旗的人倒下,下一个人擎起,精神不倒等等等等。
https://weibo.com/1645285122/KAKKCc0Js?ref=appreciation&type=comment
看到了编剧在真实事件改编的基础上创作了这个故事,很感叹现实永远比故事更难受。
和他人的讨论:
“ 最后骑兵团冲下去时明明每个人都背着枪,为什么不用枪在那么远的地方就拔出刀肉搏 ?”
“ 敌后方地势开阔,不太好隐藏。冲锋距离太长,确实没办法,打仗很多时候就是拼人命。后来他们扔出榴弹的时候,我更觉得虽然投掷射程只有二三十米,但就完全可以冲到敌人战壕前扔解决前排机枪手啊。结果小伙伴说爆炸是圆形的,而且以马的冲刺速度的话说不定榴弹炸的时候马已经冲到前面会被误伤。 ”
《诗》
除了回溯性叙事太过频繁,让我观感稍微疲惫外,故事几乎把所有为科学事业奉献的人的精神都表现得异常优秀。小演员的表现也实在是不错,这个很惊喜。
“你的父亲死了,说不定我也会死,你很快就10岁了,所以我会把你当一个大人来看待,如果以后我也不在,那你就是这个家的支柱。”章子怡很适合这种角色,独立坚强知识专精有责任担当敢说敢做,很迷人。
在漆黑夜晚,唯一明亮的悠悠向太空升去的孔明灯是幼小的哥哥在更幼小的妹妹心里,种下的一粒飞天的种子,在未来成功发芽成长。父辈们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对更小的孩子的影响。传承表现的清晰明了。那一首给孩子的诗,写尽了自己的生活,写尽了工作,写尽了理想,写上了那一步步实现的梦。
网友评论: 诗把现实的残酷和诗意的浪漫融合的很好,故事背景一点点铺开,雨夜里小男孩说“我的爸爸和以前的爸爸,都没了”,然后倒叙他亲生父亲和继父都牺牲在同一个岗位,一下子就震撼到我了。前人举火,为后来者照亮行路。回收诗这个伏笔时,几人旁白配上父辈和下一代画面的交错,薪火相传的感觉出来了。
《鸭先知》
徐峥胖了许多。= =
这个故事其实立意还可以,大概讲的是一个总是在尝试新鲜事物走在世人前列的人在一次投资失利之后,又因为他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事业回暖的故事。前面实在是比较有趣,又好笑。后面似乎是为了点题而僵硬地将对孩子的影响成果提到一定高度显得比较强行又急促,总的来说就是前置剧情没有埋够,让人思维跳跃跟不上。
网友评论:
鸭先知到电视广告那里结束其实就挺好的,故事完整,立意也有,不过就不切合“我和我的父辈”这个主题了。其实我最先在意的倒不是结尾,而是鸭先知妻子怎么就那么轻易和他和好了还支持他拍广告。搞笑的地方挺好笑的,整体观感还不错。
对比祖国里的女排和家乡里的最后一课,今年徐峥的这个作业交得就差了许多了。
《少年行》
这个故事其实有点可惜,剧本太粗糙,其实构思和立意是比较有趣的。比如当前时间点的小孩,表面上是子辈,但实际上却是父辈的角色。而沈腾的角色则是相反的。这样一个角色倒转而互相影响双方的时间轮回是比较有趣的,但是整个电影似乎更重视喜剧方面而对于故事中心的讲解显得非常的表面。
到了故事最后我和小伙伴都在吐槽的,在海边一个小学生拖不动成年人正常,但故事前面有同样的情况(下雨),小学生又是怎么从大街上把成年人盘回家的呢?以及很多虽然我不打算细想,但你确实逻辑有点毛病的小错误不断在累积。
更何况在点题这方面做的并不好,我大概能知道你这个意思,但你确实没有表现出来。我都不知道该说是因为剧本的原因而导致了人物表演出现了跳跃性的角色心理转变,让人莫名其妙。还是因为这个小朋友演的不好,而导致这个剧本观感比较粗糙。
网友评论: 然后少年行的喜剧效果不如鸭先知,他的立意我也不是很懂,最后回到2050年本来应该是升华但是我完全get不到……几十分钟看下来我并不明白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什么,情感也没有做到共鸣,就,感觉蛮奇怪的。
我尝试复盘了一下这个故事: 一个从小蛮有天赋也积极学习的小孩,父亲死了,母亲因为工作带的时间少带的也粗暴。小孩自己有成果了,喜悦却无法和人分享,也得不到同学和母亲的承认。要打破这么一个僵局,那么就外力介入,故事就引入的外力就是沈腾这个从为2050年过来的仿生人。解决小男孩的两个不足: 缺少的父爱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ps:其实仿生人也可以看作人工智能AI一类,电影里也提到了他的小男孩父亲----ai试验5次失败就去世了,但是这条线没有深入说,两者没关联,有点可惜。如果未来说小男孩长大做得研究是在这些失败的基础上创造了沈腾这个仿生人,那么提一句也好,他的父亲因为自己的梦想去奉献整个人生这一个点就有意义了。
沈腾的出现填补了小男孩在家庭中没有感受到的父爱的感觉,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不再是因为没有父亲而不断说些夸张的谎话的一个“不正常”的小孩。电影在这点表现上不算特别明显,家长会上很多展现笑料,做得不算好。 就小男孩突然就把沈腾当爸爸了,后面跟他吵架后的时候吼了一句“你根本不配当我的爸爸”,我当时就一脸问号,哎,你不是就找他假装一下父亲参加家长会吗?一个家长会他做啥了?你体会到父爱了? 他说当你爹了吗?(让观众突然思维跳跃,到底是剧本有问题还是小朋友演技太差?)
最后一点,小男孩想要得到别人对自己能力的承认和认可。就是在这一点上,因为沈腾当天晚上和马丽在进行公园特色锻炼没有看到,而在家长会当众否认而使小男孩单方面有了矛盾。沈腾去海边是为了亲眼看小男孩的成果,也是为了给小男孩认可,拯救小男孩的不顾自身安危的行为其实也是父爱的一种表现。 电影在这点表现上不算特别明显,大约沈腾和小男孩之间的羁绊或是亲情没有表现得让观众有代入感,所以有了情感割裂。(剧本有问题以及小朋友演技太差 = =)
最后回到2050年故事向人揭露当年在仿真人身上感受到父爱的小男孩,因为获得了鼓舞和承认,在前人的失败中在不断的研究和努力,按照童年的记忆参与制造了沈腾这个仿生人。好像问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你以为沈腾是这个父辈,但说不定小男孩才是这个父辈,两者互相影响,良性轮回循环。 整个构思比较取巧,扣题也很有创新点。
人物的成长是重点,未来的小男孩通过沈腾这个媒介给过去的自己带去父爱和认可。未来的自己就是过去的自己的“父辈”。但是电影几乎所有的点都做得不太好,有点可惜这个构思。
打分的话:《乘风》和《诗》至少有9分,《鸭先知》7.5分,《少年行》6分,综合下来7.8分,豆瓣四星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