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四个单元,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
按时间顺序排的四个单元,在宣传中对应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四个阶段,那这就很重了。吴京的《乘风》和章子怡的《诗》感情极饱满,题材又大,尽管从小处切,背景却是抗日战争反扫荡,两弹一星研制等大事件;徐峥《鸭先知》这段是荒诞幽默小品,是完全合格的,时代气息,上海气质都有,但第一支广告并没有太立得住,接前面两个也不好接,要知道权威论述中的定位,“改革也是革命”,在许多地方和问题处也是头破血流的,前两段的牺牲母题在这一转,硬要温馨搞笑,实际上不太灵,第四段沈腾这段更接不住,换个时代背景完全可以存在,未来到现在的穿越这么大的主题,给人感觉:就这?
分论之。
章子怡《诗》是最先在网络引爆的,很成熟,很动人。我看到第一段长镜头还在猜,莫非是徐峥搞得?毕竟导过这么多部了,炫炫技也是可能的。没想到是第一次执导筒的章子怡,切口也很小,动用演员应该是四单元最少,但黄轩,章子怡和两个孩子都奉献了直戳心的表演,特别是母子矛盾和解决这块,层层铺垫着,递进着,穿插着杜江、黄轩的牺牲和许多找爸爸的孩子,引出那句可能要名留影史的“我以前的爸爸和爸爸都死了”名场面,最后用一个稍显意外的解局方式,母子和解,在孔明灯和火箭升空这段引爆所有悲壮,浪漫,温情,感慨等等情绪。很完整很饱满。商业片、文艺片和献礼片的优点都有了,并且,要再长点,影响结构就不好了。黄轩这几年太稳了,那西北荒原布景就是福地,山海情之后又一个好角色,那衣服穿法,跨自行车的动作,几撮胡乱飞舞的头发,太稳当了,就像那个角色,很有说服力。章的色彩感觉也很好,孔明灯在屋里那段一明一暗飞舞,夫妇二人春夏秋冬每天上班路上分别的色彩,黄昏的色彩,凌晨那个蓝靛而接近墨黑的色彩,都很美。
徐峥《鸭先知》是略带荒诞而深切入生活的小品剧,对于徐峥应该是稳当的,连续三年国庆档出作品了,夺冠和最后一课都口碑好。这次启用的是熟悉的韩昊霖小朋友和小宋佳,大冰陶虹欧豪一众配角,老谋子沙溢客串,还是很好玩的,上海风情,街坊里弄,电影海报各种,也很有意思。不过毕竟是操盘过泰囧和药神的大佬,对他期待不免高一分。最后怎么升华都差那么一口气。鸭先知结尾,应在上海的发展,真不是一般小品能压得住的,改革开放是大家都一起经历的当代史,观众都有潜意识的感受,而这次徐老师没有挠到这个点。这个反不如最后一课的结尾,说句那个的,观众知道这个村子可能建的很好,也可能建的也没电影那么好,但是不影响看这个结尾,哪怕你把小乡村拍成桃花源,大家也都接受,但21世纪已经过去20年了,要怎么定位上海这个造梦之城,大荧幕作品还需努力。
接着是最后沈腾单元。应在新时代,应在深圳。那真是。差的不是一点。应该说这段打磨打磨还是可以作开心麻花的一个舞台剧,再雕琢再考虑大荧幕吧。这次是沈腾马丽艾伦常远全出动,还有张小斐包贝尔辣目洋子大聪明等,但实在是问题很大,小男孩作为主角就有点站不住,其他角色都是荒诞向的,但也一言难尽。沈腾4S店充电,马丽公园锻炼,校运会比拼等算是笑点了,但放在这个题材这个作品,实在是差些。结尾父子情和机器人科学家的感情,更是没抬起来,直接整面国旗飞舞提气,我是摇头的。多说一句的话,开心麻花前几年在大荧幕的成功几乎不可复制了,沈腾扛票房还是靠其他作品。别看夏洛特烦恼和西虹市首富贡献了很多网络梗,但放现在舆论环境上映,喷三观的能给主创们喷破防,更别提审核几下子了。并且,大家想要的,也不是这样的小品拼盘了。
最后说我排第一的吴京《乘风》单元。吴京作品好在担保及格线和基本盘,不好就在招战狼PTSD患者。对《乘风》很多评价是不公允的,甚至我本人都下意识考虑这几段情节合不合理。没想到,这部作品其实是最硬,最站得住脚的。
判断一个作品在你心中的位置,就问你内心愿不愿意重温、二刷甚至多刷。《乘风》在我这里做到了。
短短半小时的作品,自从创造出来的一刻起,就折射在千万观众中,形成千万个哈姆雷特,在一些人心中,是热闹战争片,是抗日主旋律;一些人是看老中青演员,如吴磊;一些人怀疑情节合理性;而在于我,在被勾起查证兴趣后惊讶发现,大部分剧情不是创作,而是历史的复原。光凭这点,在四个单元中就领先了一个身位,更别说资源调度和电影工业方面的成熟度,用骑兵战来检验作品,真的够硬核,骑兵团冲锋的画面,值得军迷一刷再刷,尚属影史首次。地道藏人,日军残忍,扶老携幼,骑兵团到骑兵连等等都很细。这里面有很多看似有争议的点,很容易引发PTSD的——一是刚开始我还在想骑兵能成团这么大建制,是虚构还是真实的,上次听到这个还是李云龙口出狂言。二是骑兵下套引诱,机枪架在山坳打飞机可不可行,三是骑兵团马刀冲锋日军枪炮阵地可不可行?
在观影过程中,逐渐进去了,等到乘风在抗大学电报,卜参谋长命令,到后来聂司令吕司令等等,以及最后万马冲锋时冀中骑兵团高高飘扬的战旗,真的DNA动了,感觉确有其事。
事后查才发现本片的动人之处,马乘风父子不仅有原型,并且是真人真名,其中乘风牺牲于抗日1942,马仁兴牺牲于1947四平,至今有街道和小学以其为名。冀中骑兵团是反扫荡期间唯一在包围圈厮杀的队伍,1200人只剩300人。以及骑兵冲锋,确实是连人带马,血肉之躯直冲敌阵,战刀是彭雪枫设计的,雪枫刀。真的动人了。
这里乘风作为第一部,最后结尾是乘风牺牲和被掩护的军属孕妇生下小孩画面剪辑成蒙太奇,很动人,特别是最后戏台上演的是父子上阵,戏台下只有丧子的马将军,问军属这孩子叫什么,叫乘风。真是扣准了题目,我和我的父辈。且直接反套路,没有用父辈牺牲、儿孙辈继承遗志的模板,而是用团长牺牲长子换取大部队和军民平安,其中的牺牲、痛苦、抉择甚至是绝境求生的智慧都上了一层。在这个父辈与子辈的母题下,章子怡单元及格,徐峥单元有父子合作但欠点深刻影响,沈腾单元不及格。
文章最初指出了四段的衔接和表现问题,当然问题出在创作团队上,但也折射出更背后的原因。这种拼盘电影效果见仁见智,但大家应该都有某种共识,可能这种方式方法目前要到头了,很难再创新的东西。我一向认为审核和大局有影响,但从资本到制作组,演职员,影评者,一直到观众群体本身,都有各自的责任。这也没法细说了,留白了,勿CUE。
最后,再回味骑兵战斗的种种场景,还是意犹未尽,值得二刷,特别是最后的马战,画面和调度迈上新台阶,也给普通观众科普了近现代军队与封建军队最本质的区别即在于战场纪律和忍受牺牲的勇气,这也是穿越小说永恒的假设,甚至不需要坚船利炮,只需要条令条例带去近代气质就可以碾压取胜。
当然,现代化是另一个大课题,还远远没有解(无论是nation还是army)。甚至从文艺作品上看,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了。在许多主旋律在普通观众那得不到回响,有些叫好又叫座的,也是融入许多商业元素才能取胜。值得反思。譬如亮剑,红海行动等,已经是同类题材下最成功,但也忽视了许多建军以来的本质因素,而变得像架空历史。上文所说的八佰和金刚川则更偏,长津湖算是一种正确尝试,本有封神潜质,但迫于种种因素目前看还差一口气。这为什么差一口气,真的需要思考,再说一遍,除了他们,每个观众都有责任,包括从未观影从未关注的无穷的人,正是这集体潜意识决定了时代气质,决定了能不能出经典。
如果为了阅读量,这时候引用延安或北京的文艺座谈会即可。但我不愿意。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一番苦苦思索之后的好答案。但我不愿意。
不愿意到这就停止,我不知道答案我也要继续说,找到群众作为作品的锚,这是好的,但不是终点。因为上面分析过很多次了,人群本身,也有责任。
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催生好的文艺作品,而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构成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如果我们没有深刻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只配一个舞台剧式的小品杂烩,而不配谱写什么壮丽史诗。共勉吧。
PS:本文的密码: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
公众号: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