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为了填满一个周末,我和室友小魏决定去看这部有她喜爱男明星出演的电影。作为一部国庆档主旋律电影,我预想是会收获些感动,但也从以往的经验和朋友圈的反馈中做好了电影无甚新意的准备。大体不出意料,但我的眼泪确实比我想象中不值钱,或者说,有某种比想象中更厚重有力量的东西击中了我。
全片有四个篇章组成,从抗日战争、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改革开放甚至到达2050年的未来。大概由于每篇故事都被限定在了一小段时期里,仿佛一幅画已作好背景,很难在主题上有更多发挥,所以不便横向比较,在此我只忠实地记录自我代入后最真实的感受。
第一个篇章《乘风》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身为团长的父亲为了保全更多的村民,选择牺牲自己儿子乘风的故事。但这并非单项选择,因为父子之间存在一种关于牺牲的默契,父亲的选择亦是在同样情况下少年乘风追求的最理想的结局。战争题材关乎死亡关乎对生命价值的认定与实现,因此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也是厚重浑厚的。我的第一次落泪就始于一个“不重要”的士兵为保护小女孩被敌军打死,几乎是生理反射性质的,不加任何思考的鼻酸。直到后来看到乘风面对死亡的镇定,和几乎带着光荣感的对死亡的奔赴,我突然明白那种不假思索的感动从何而来:他们的死亡让那些被视作蝼蚁的生命回归珍贵,超越家国情怀的是,他们坚守着一群人一个民族为人的尊严。日军的武器下,流窜的人群一一倒地,杀戮在那一刻并没有实感,杀一个人,杀成百上千人,无所谓,他们的生命无人过问。但一个军人心中有了守护人民的信仰,那些被守护者变得具体,变得高大,变得活生生。我们知道,这种用自身死亡换来的更多人有尊严着的活着的精神,永远崇高不可磨灭。同样作为人,尽管远离了那个时代,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渺小,更能感受到因被守护而变得珍贵重要的力量。
第二个篇章《诗》又是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核工程研究者们为了新中国建设而牺牲。从一个当代的幼稚而狭隘的视角来观察,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一群人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为集体牺牲,是有些固执有些不“聪明”的。我做不到,因此更为钦佩他们的格局。我试图从我的角度为他们找到奉献的理由,或者说为自己找到一个学会奉献的理由: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这也是我整部电影最爱的台词,它可以注释一切牺牲,可以安慰所有人间的意难平。生命被呵护时,价值是由呵护者赋予的,但当生命开始燃烧,或绽放绚丽火花轰轰烈烈,或有一些痛苦的灼烧的过程,但人们会被震撼,会看到生命为外露过的价值。即使以死亡为代价。很羡慕这些人的孩子,他们在经历了其他孩子经历不了的沉痛后,也会拥有其他孩子拥有不了的坚韧与信仰,有意义的悲怆超越平凡普通的快乐。另外,章子怡作为导演的功力原来并不浅薄,对这个演员再一次改观。
从第三个篇章开始,整个影片的基调转为喜剧化的。但喜剧不是不能感动人,它不靠一些煽情的桥段,而是靠一些对跌跌撞撞成长的共鸣,一些笑对柴米油盐平凡生活的鼓舞。《鸭先知》勾画了乘着改革开放之风走向成功的普通家庭,说他普通,是因为在那个充满朝气的时代,每个普通人都能乘风实现理想,虽然真正抓住机遇的也是少数人,但可能性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最后一个故事看时没有太大的感触,后来细品也能品出点希望的味道。大概因为小学生加人工智能穿越的题材过于理想超越现实很难立刻激起共鸣,但无论如何对未来的遐想,还是很有趣的。
我和我的父辈,却没有着重于家庭温情,事实上是在以两代人的视角去讲每个时代的故事,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家国情怀。虽然平时总是会抱着对这类题材的刻板印象,觉得剧情老套,但很不幸,仿如一种生理机制,我还是会被这种老套的东西感动的稀里哗啦。
最后,客观的说说,如果不是一个足够感性的人,四个篇章的故事都不是很丰满,也有很多仓促的推进,甚至简单到幼稚的设计,不过放到家国情怀的语境下,被“无脑”的感动一下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