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集结华语电影顶级阵容。

依旧延续集体创作的单元方式。

依旧以时间为轴,多多少少有历史事件托底。

答卷如何?一个个看。

01

《乘风》

聚焦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

和吴京的其它电影一样,它的情绪始终是鼓胀的。

先看动作戏,片子中有很多R级血腥镜头,对尸体鲜血毫不忌讳,那些断臂、血肉模糊、身体上巨大的弹孔,皮开肉绽的伤口…随处可见。

当这些血肉之躯直白地暴露在这血与肉混战的大熔炉里时,你可以看到普通人的怯懦,软弱,麻木。

再看文戏,文本上,吴京用了一个很有张力的故事。

他先起笔写战场上的父子情,写这对上阵父子兵间的隔阂,交心,和解。

紧接着,他用父亲在父子亲情与家国大义之间的抉择,来讲热血的传承。

片子里的有这两幕,一幕是战士牺牲和婴儿新生的交叉剪辑,正好印证了这次抉择的意义。

另一幕是父亲摸着战马上的血迹,跑到芦苇地上痛哭地青筋暴起。

这是抗战主旋律里画龙点睛的失神时刻。

所以到这里为止,观众的视角也一直是平视的。

这当然是战争片的进步,它不只拍爱国主义,也不单纯拍牺牲,而是拍战火之下,众生皆苦。

其实到这里,所有的戏剧冲突带来的人性音量已经够清晰响亮。

因为至此,它已经传递了一个最根本目的:用战争残酷来反战争。

但吴京显然不满足于此。

在这之后,他选择了最声势浩大的抗日戏,用自己单挑打败日本军官的戏,来展现鸡血般的个人英雄主义。

你看,因为这段毫无章法的大乱斗,整部片子的落点又回到了强调敌我矛盾和英雄传奇上。

我当然能理解这种商业化操作。

但商业化带来的结果呢?

最后加的这场戏,使片子整体脱节,反而消解影片的历史厚重感和那个年代每一个具体的人溅出一身血的悲壮感。

主旋律徒留空响,商业改造难圆其说。

而这些大场面带来的震撼,与《战狼二》相比只减无增,依旧是在吴京安全范围的扫射。

依旧是他依靠着格式化的表达惯性,做出的顺拐动作。

我当然不否认这是吴京朴素直白的爱国真情流露,但我同样认为这是他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没错,是一种直戳观众肾上腺素和爱国情怀的偷懒状态。

02

《诗》

聚焦60年代中国航天起步的建设时期。

如果说《乘风》是专注于场面上燃和爆的热血。

那么,章子怡的《诗》则是更注重搭建故事整体电影感的浪漫。

无论是从创作意识、表达企图还是叙事格局上,这部片子都是最好的一个。

它同样是一次对历史的真实回望。

在大西北戈壁滩,一位航天工程师父亲,因不能透露真实工作内容,只好骗儿子自己「在天上作诗」。

直到有一天,父亲消失了。

母亲的继续隐瞒和善意谎言,述说着一个隐忍母亲的细腻和柔韧。

火药雕刻师的工作,以及刚失去丈夫的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交织在一起,建设时期的女性视角,让母亲这个角色更加饱满。

同时也赋予了片子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温柔的凝视。

那个歇斯底里的雨夜,倾盆大雨伴着女儿的嚎啕尖叫,伴着儿子句句戳心的追问,你能迅速地感受到那个年代一群将生命奉献给建设事业的人的孤独感和绝望感。

但当结尾时那首诗伴着东方红卫星和神州飞船起飞的画面响起时。

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

死亡是用来验证生命的东西

宇宙是用来让思考变得渺小的东西

你又能瞬间感受到生命与希望碰撞而发出的滋滋火花。

把航天事业比作诗,把点孔明灯比作火箭升空,它以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写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

你能从中看到章子怡的作者意识和表达,当孔明灯升起,是充满希望的航天精神和前扑后继的奉献精神在交相辉映。

整个片子没有关于家国的口号,没有煽情的哭喊,那首诗里,已经包括了生和死,尘埃和宇宙,父母与子女,小家与大国。

这些私人且走心的真挚,表达完整了时代情感和传承命题。

03

《鸭先知》

聚焦70年代中国电视广告诞生。

「三朝元老」徐峥显然是四位导演里最得心应手的一位。

他既没有放弃自己擅长的纯粹喜剧表达,也有在整场戏中强调戏剧性的精密布局与提炼。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徐峥下足功夫去还原70年代老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

怀旧质感,市井气息,韦斯·安德森式的复古美学画面,和着徐峥独有的自带小聪明和刁钻的小人物喜剧,让它成为大众最喜闻乐见的一部。

它改编自「中国大陆首支广告诞生」的真实事件。

电影也还原了当时「参桂养荣酒」这个广告的拍摄镜头。

整个片子很讨巧,节奏轻快,情节密集,舞台剧的方式带来复古幽默感,其中的浮夸感也被徐峥独一份的市井化和平民幽默所消解。

父子俩在公交车上一唱一和的戏份也挺妙的,既是在喜剧表达上的助力,也为后面拍广告埋下伏笔。

一个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被徐峥以一个孩子对父亲的视角起笔,中间以整个家庭的日常作铺垫,到真正拍摄广告之时达到剧情高潮,再以广告回忆杀收官。

主旋律落地生根,接上地气,找到了与观众相连的脐带。

当然也有缺点。

宋佳饰演的妻子在人物逻辑上稍有些站不住,结尾也有强行结束的仓促。

但瑕不掩瑜,仅我个人观感而言,它是徐峥这三部曲里最好的一支。

04

《少年行》

聚焦人工智能更发达的2050年。

少了真实事件托底,要用科幻题材点关于「父辈」的题,这篇命题作文的难度显然是这几个中最难的。

剧本其实也没什么特别,讲述2050的机器人穿越回2021年的途中零件受损后遇见小学生小小的故事。

小小,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爸爸,在进行人工智能实验时不幸去世了。

你看,沈腾很聪明,他将故事的内核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研发落到父爱缺失的情感层面,剧本一下子从厚重变得轻盈了。

可惜的是,聚焦情感,但整个故事在情感调动上并不理想,情感地基没打好,导致最后的煽情和爱国主题拔高都有些刻意。

感动有余,力道不足。

另外,角色塑造上没有弧光,女性角色功能性被严重削弱,马丽那个角色实在是太单薄干瘪了,和之前所有角色都完全一样。

当然,作为沈腾的处女作,整个片子就是纯粹的开心麻花式喜剧,你在当中还能找到不少麻花演员和联动彩蛋。

沈腾还是技精,在喜剧效果创造上有一种轻而易举又平平无奇的荒谬感,带着一种天然的生活意趣。

那些喜剧段子,虽然少了回锋和余味,但每个包袱都抖得轻盈自然。

然而,这样的麻花模式放到电影里,存在着它一直以来的毛病。

轻电影感,加上多镜头叙事几乎为零,让它更像是一场早就排练完全的舞台剧。

你在这个短片里也几乎看不到多少作者意识的表达欲和表现欲。

05

回到最开始,我说,它大概代表了当前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水准和现状。

你我都知道,主旋律难拍。

束缚多,一不小心便是带着镣铐跳舞。

受众少,落到年轻受众那一端,往往依旧是小部分观众的自嗨偏爱。

太正确,正邪两分明,万变不离其宗,难免假大空。

而如今,主旋律似乎也已经摸索出了主旋律+商业大片对接的模式。

但你看今年这种模式的主旋律电影表现如何呢?

一篇篇被主旋律框住的命题作文,很多是取巧答案,但不是最优解。

什么是更优解?

拿今年两部评分最高的主旋律电影举例,一部,7.6的《悬崖之上》。

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作为潜伏在敌方的共党,永远沉稳隐忍,永远明白大局下的取舍。

但他却在后面不顾后果地将泄露秘密的叛徒生生勒死。

这是一个具体的人在战争长期憋屈之下的释放。

另一部,是7.5的《革命者》。

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会在早点摊上,小心地擦拭双手,然后轻轻地说:「手上有油啊,是不可以碰书的。」

这种,都是主旋律落地之后散发出的人味。

就像这部电影里最受好评的《诗》一样。

它在书写历史野心同时,也兼顾情感的力量,让一个个普通又具体的人像浮雕凸出来的部分,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你看,主旋律不一定都得是波澜壮阔的「大」。

它更可以是纤毫可见的「小」。

是用更细微的笔触,书写最宏大的佳奇。

排版 ✎南野文

图片/ 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

首发于公众号:一碑电影


我和我的父辈(2021)

又名:My Country, My Parents

上映日期:2021-09-30(中国大陆)片长:156分钟

主演:吴京 章子怡 徐峥 沈腾 吴磊 黄轩 袁近辉 任思诺 韩昊霖 

导演:吴京 章子怡 徐峥 沈腾 

我和我的父辈的影评

Emmilk
Emmilk • -
椿
椿 • 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