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屈原面对浩瀚星辰吟出《天问》。
问天地形成,问宇宙兴衰。
两千年后,中国将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
要用自己的手掌,丈量每一颗星辰。
天问问天,荧惑不惑。
当“祝融号”降落在火星表面,我们恍惚间看见了历史与现代对话、神话与现实重合。
中国人的浪漫,藏在语言深处。
火箭叫“神舟”,绕月卫星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
几千年来对浩瀚宇宙的向往,都承载在此。
向上望苍穹,星辰作诗篇。
而向下看,是无数渺小而伟大的航天工作者。
他们一代又一代,青丝到白发,奉献一生,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当我们收到来自太空的照片时,也别忘记回头看看他们的故事——
《我和我的父辈之诗》
初看海报,就觉得熟悉。
看黄轩的造型,是不是梦回《山海情》马得福了?
这次他不用磨破嘴皮子劝人搬家,而是成了一位埋头苦算的火箭工程师。
章子怡时隔二十年,又演绎了一回叙述者的母亲。
只不过和《我的父亲母亲》相比,一头短发的她,少了份单纯,多了份干练。
也非常符合“火药雕刻师”这一精细化工作的身份。
而 陈道明、海清、彭昱畅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参演,更让人期待他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预告从一声爆炸开始。
漫天黄沙下,小孩儿们坐在房顶,看远方升腾起烟雾。
那边,是“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
那是中国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的年代,也是个孤立无援的时代。
我们被大国视作威胁,讨不到任何技术和帮助。
从零开始,绝处逢生。
从58年会议决定,要拥有自己的人造卫星。
到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搭载“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升空。
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五个自主研发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第一代航天工作者们,用十年创造了一个奇迹。
但在赞扬之后,别忘了,火箭的研制也伴随着极大风险。
就拿章子怡饰演的角色来说。
火药雕刻师,就是雕刻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
燃剂一旦燃烧、爆炸,瞬间就能产生几千度高温。
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发动机燃烧,逃生率为0。
航天工作者们的牺牲奉献,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
更有可能是生命。
N刷预告,越刷期待值越高。
光是颇具质感的美术风格就够吸引人。
打着补丁的服装、简陋的平房、落灰的喇叭……
服化道上,对上世纪60年代、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还原没的说。
而孩子们玩的那些经典游戏,跳绳、滚桶、弹弓……也跟着镜头一一扫过。
另一边,还有火箭研制基地的工作场景。
机械、火药、爆炸、升天,即便我们日常无法接触到,也依旧感受到了它的真实。
航天人是国家栋梁,是科技支柱。
却无法尽心陪伴孩子成长。
这些孩子聚在一起,话题不是今晚吃啥、明天玩啥、梦想是啥。
而是——
像个小大人,轻而易举地戳破家长的谎言。
又还是孩子,不懂离别的意义,坚持给未归的父亲放上一副碗筷。
家里有一个高危职业的,难。
双双从事高危职业的,更难。
从预告里,我们不难猜测出剧情的走向。
也许,有人牺牲。
父亲离开了家庭,母亲一边悲痛,一边还要假装正常,安抚孩子。
同时也害怕,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一去无回,孩子又要交由谁来照顾?
可放弃这项事业,如战场逃兵,同样不可能。
在章子怡爆发的哭戏中,派爷读懂了片名。
「诗」是什么?
懵懂的孩童,不懂父亲究竟在干什么。
航天工作保密性极强,父亲也无法透露许多。
便告诉他,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是在天上写诗。
这个解释多么浪漫动人啊。
古诗里的夜空,是“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古人的向往,是“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而现在,我们用火箭、飞船探索。
即便无法触摸星辰,也成了星空的一部分。
航天人都是诗人,他们的诗写在天空,也写在每一个零部件上。
这种诗意萦绕着影片,让那些艰苦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呈现。
《诗》,也是父母写给孩子的一首情诗。
在诗里,他们造梦。
母亲对孩子说,爸爸做的东西和这盏灯笼差不多,都是靠着中间的火才能飞上天,妈妈的工作就是做这个火的。
火心燃烧,孔明灯飞向天际。
星星点点,如梦似幻。
似乎连离别都不再沉重。
孔明灯寄予相思和祈福。
他们既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能看到航天事业的曙光,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安稳陪伴孩子成长。
于是将自己的工作比作孔明灯,用无法言说的方式寄托对孩子的爱与期望——
航天事业是国防实力的体现。
当火箭升空,中国便不惧外强。
每一个孩子都能安稳长大,哪怕父母遗憾离场。
年幼的孩子不懂,能做的只有体谅和守护。
待他们成长后回忆父辈,才明白父母的艰辛。
这份感动没有声嘶力竭,而是酸胀苦涩,却滋生无限敬意。
就像影片的色调那样。
孩童视角的,采用了大篇幅怀旧风暖黄色。
既体现了是故事叙述者在追忆往昔。
又有对童年回忆的怀念和美化。
而父母视角的,多是沉重的冷调色。
他们的心境,有迷茫、有痛苦,也有不言放弃的坚韧。
这种 细节让影片的质感有了很大提升。
首度执导影片的章子怡,用细腻温柔的方式呈现出了航天家庭的温馨与艰苦。
一个家庭是如此。
一百个、一千个航天家庭也是如此。
浪漫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奉献。
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中,埋葬了700多名航天人。
有殚精竭虑的共和国将军、呕心沥血的科学家。
也有无名的轨道工人。
正如影片切入的角度,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那些也许守了一辈子秘密的普通技术工人。
第一代航天人牺牲了对家人的陪伴、对孩子的教育。
而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
哪怕是如今,同样有一些人因为工作的保密和繁忙,而无暇顾及家庭。
《诗》拍摄的虽然是特定时代的小家庭故事。
传达出的,却是对整个行业的致敬。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别忘记那些燃烧自己、点亮星空的他们。
幕后的,也同样是英雄。
他们值得史诗传唱。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章子怡在电影中的冷门职业——
火药雕刻师。
可能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职业。
毕竟在全中国,都只有200多个从业者。
如果经常关注国防报道的,徐立平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
“大国工匠”之一的他被称作“火药雕刻王”。
不仅技术高超,还研制出了针对不同发动机型号、不同种类火药的对应刀具。
在前文,派爷说过这项工作的危险性,一不留神就可能尸骨无存。
除了危险,这还是个细致活。
徐立平解释这项工作时说,药面的精度决定了火箭的精准射程,最大误差是0.5毫米,但我们可以做到0.2毫米,甚至更高。
还没有两张A4纸厚。
这是一种与死亡共舞的艺术,影片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和科普。
派爷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航天精神的诗意表述,也是所有国防科技行业恪守的信条。
技术工艺更新迭代,探索领域也逐步扩大。
我们向更远的远方眺望,期待有一天能够涉足。
正如第一代航天人望着飞向天际的孔明灯。
正如古人探究苍穹的诗歌。
几千年的梦想,正一步一步实现。
作为“国庆三部曲”的收尾之作。
《我和我的父辈》既继承了《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的动人家国情怀,也同样找到了新的创作切入点。
《祖国》以几个历史瞬间串联发展历程,《家乡》用不同地域的变化展现日新月异。
而《父辈》则将聚焦于世代延续、生命传承。
影片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我想国庆档一定能给大家一份满意的答卷。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是否也和派爷一样期待?
赶紧的,先挑挑影院,等待影片上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