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之光》。在首映场山顶看完了全程。
大概率无缘得奖。这样深沉内敛的感情,完全中国式的表达,外国人可能很难理解。
散场后和偶遇的小伙伴谈论,她说她感到男主很孤独,没有家庭没有爸妈。
我说,“用电影里人物的台词回答你——那不也挺好的嘛。”
我没有感受到孤独,我感受到的,是“漂浮”,无根,或者无光的感觉(应和了电影的名字)。
因为父亲的巨大转变,男主难以有一个“我从哪里来”的概念,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亲手砍掉或者模糊掉这个根。
在几次挣扎与“做过丑事的父亲”和解之后,“他的影子在北戴河”。
《北京欢迎你》响起的时候我直接落泪,评论区那个问很难想象会有人落泪的,我真真切切的落泪了。
08年或者《北京欢迎你》更像是个意向的符号,它代表了昂扬向上的中国时代特色,是一群闪着光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轻人,更是一个集体对于世界的精气神。15年过去了,然后呢?然后就是电影里落落的中年人。
the shadowless tower。
邻座的德国老太跟我笑点完全一致,所有的细节我俩几乎是一起给反应,她大概也是懂中文的吧。可以一散场他们就走了,好像跟她一起聊聊。
显然摄制于国内疫情期间,好多大马路上的画面难以避免的有一些戴口罩的民众,边看边担心外国人致以微词。还好,像我这样看细节的人不多。
影片取景的地方正是我出国前的秋天经常去散步的路线,日子突然就回到了几乎四年前。每一帧都是记忆里的画面,是我在北京笨拙又磕磕绊绊的努力生活。(我还没有吃过卤煮)
总结,如果不是在电影节,我可能很难安稳专注完整的看完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