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实在是有点震撼人,至少是用两个如此大的反差物来构造这样一个主题:"用无知的孩子对红色政权的迷恋"来宣扬红色政权.采用小孩这种载体很容易调动人的情感中的软弱点,在这方面这部片子利用的非常到位,如果单纯考究作者制作用心程度,这无疑是部很细心的作品.但是艺术作品作为载体,除了在这条探索艺术的隧道上做独特的装饰吸引人去接受,引导人进去看里面的世界,还要看这隧道尽头另一端是什么?是一个充满世态炎凉的世界?是空空的一面墙?还是个无底的深渊?...在我看完这8分钟的短片过后,我觉得------其实我并不反对作者的选材-----只是作者对这题材的思考程度---------就如片中的小孩一般,缺乏思考深度.

片中讲述一个80年代出生的无忧无虑的小孩在家中学习不少红色政权的书籍[1],并对之着迷,还时常玩红色政权的游戏:最高指令,进行批斗裁决[2].母亲是一个上班族,对小孩的兴趣毫不在意,很少和孩子经常进行交流,和孩子之间有代沟.到了90年代,生活发生了变化[2],主角小孩要搬家了,卖掉了很多以前的东西,到大楼上住,但是小孩对自己生活的改变不满意,想要以前熟悉小动物,小积木,所以对妈妈产生怀恨,"妈妈背叛了我们,他们都背叛了我们",离家出走,到一个施工重地,幻想起之前的小动物都变成红色政权的军人,小孩也变成了其中一分子,音乐加剧渲染,把整部片转移到红色政权的宣扬上面去.然后在结尾名单处,还展示了小孩和各种各样的军事相关武器镜头:分发枪械,装配炸弹,发射火炮等等.比较遗憾的一点是,作为一部内容有反美扬苏倾向的短片,字幕与最后名单出现英文真的是硬伤,就如当片中小孩都做到如此坚决踏上红色政权的道路的时候,制作者却还是禁不住资本主义了一把.

如果从家庭方面解读这部短片,可以看到在这个家庭里父母与小孩代沟是多么深,即使看起来整部片是小孩自己的情绪变化,但是从侧面也可以看到家里的母亲的冷漠,忽视:
1小孩积木玩一半被上班的母亲踢倒了,母亲并不在意;
2.下班了,孩子跟母亲打招呼,但是母亲却不理不睬;
3.孩子无知的说:"大楼会不会被美国炸掉时."母亲没有对孩子的极端的幻想做开导解释,粗鲁地用力地顶了一下;
4.母亲自以为是地把孩子的玩具给换新了.
所以,在这部片中孩子的母亲是一位根本不会教导孩子的人,只有生孩子的能力,但是却没有教孩子的能力.孩子从小的极端,偏激萌芽都是在家长的忽视中滋养壮大,这部片其实对现在快做父母的一代很有警惕作用.

如果从政治方面入手,片中描述的搬家是转折点,搬家前母亲还认同:"先辈们的伟大",搬家后,母亲谈论美国的护肤品,跟风买新玩具,一股浓浓地山寨风[3].如果从浅层上看,似乎母亲是个本来是走社会主义的人,抵挡不住美国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诱惑,走资本主义.小孩看不惯大人的背信弃义,果断与父母断绝关系.但是如果深层再想一步,为什么?从母亲的行为上看:
1"搬新家就要新玩具,你看人家小孩都爱玩这些";
2"高科技,从美国运来的..."人云亦云;
母亲一直是一个受众体,她本身并不具备独自思考辩证的能力,母亲的变化是国家政策所影响的,从本片展示的小孩生活条件上看母亲应该也个知识分子,但是她思想受到枷锁束缚,自身受社会影响盲目波动,在小孩子无知的眼里看来只能看到母亲自己的变化而责备母亲,但是路不是妈妈想走的,是提出最高指示的国家要求,母亲只能执行指示,其实不是母亲的错,错的是出方针的人.

无论从哪方面进行思考,影片中母亲和孩子两个角色都是在国内生活的角色.母亲为什么会忽视女儿的生活?忽视女儿的想法?因为母亲本身就是女儿所向往的形象-----中国红色政权的知识分子,执行"最高指示",忽视个人的感受.缺乏独立思考,自然而然也忽视了女儿的感受,因为对母亲而言,给女儿传递的也是一种变相的"最高指示",女儿听从母亲指挥,所以在搬家这一举动中也可以看到,母亲自己自然而然给女儿买自以为女儿喜欢玩具,其实,我想要是母亲给主角买新玩具后跟主角说:"这是红色政党新鲜出炉的最高指示,请时时刻刻牢记,千万不能松懈."再把党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念给她听,说不定这部片结局就变了.女儿在书中读红色政权后学习最高指示(学习如何忽略自我,服从命令),但是又对母亲的冷落感到失落(自我意识在生理上又无法忽视),矛盾的激发,让见识尚少,缺乏理智思维的小女孩最终走向极端的悲剧,也是必然.

片中角色所面临的变化也并不是中国真的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现在中国是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看现在从业者的素质和道德:毒奶粉,大量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建筑工程各种偷工减料,连红十字会这种组织都让人心凉.消费者由于生产商的质变而不断降低自己口味,对国产的东西评价不仅掺杂水军,连一些本身不受指使的人也因为在这种所谓市场作用下判断能力出现问题,这些都是在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下的结果.要种什么果必须要有什么地,没有权利受到制衡的政体和不被绑架的宣传媒体是没办法完全体现出市场经济的作用的.

最后,我很想说下这部结尾主角小女孩跟着那群小动物玩弄各种武器的场景,这个场景比起去年的<< Rebelle>>[4]所带来的震撼还要大,至少<>里面所描述的儿童是被反叛军绑架后强迫进行非人道洗脑而走上这么一条不归路,但是这部电影的主角的选择却是发自内心,如此地纯粹.

------------------------------------------------------------------------------------

[1]从片中一段苏联政变广播可以推断出是1991年左右,加上小女孩年龄应该是10岁左右,所以小女孩大概是80年代出生.
[2]这部片子里面其实映射了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可以看http://tieba.baidu.com/p/2411661939 里面网友的评论
[3]电影在描述中国经济改变的中断点时间上可能有点小问题,因为改革开放是1979年,而苏联政变是1991年,这中间有10年以上的间距
[4]战地巫师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457306/

--------------------------------后话---------------------------------------------

附上导演自己的高中时期作品,这是在观看大量豆瓣影评的时候顺便找到的资料,我个人不带评论,因为这讨论的是另外一篇文学了,我只是附上链接和部分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7bd2c01017fqp.html
"越来越讨厌美国,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尝试写过一个无比灿烂的小说,可惜写在了某科目笔记本上,没有保存下来,主人公是一个姑娘,她喜欢上了一个正在和前女友纠缠着的男生,那个前女友去美国留学,但这个姑娘格外的有仇视美国的情结。她将所有来自那个前女友的困扰都上升为美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的挑衅,以及资产阶级糜烂低俗文化的入侵。最后结局貌似是她毅然决然的诀别了她那个曾经深爱但是投敌叛国的男孩。感谢最后小说烂了尾,还没有写到她大义凛然站在某个高处用坚毅和视死如归的眼神遥望男孩的背影或是飞机轮船之类的,再说上一句:“从今天开始,我们是敌人,你去找她不仅背叛了我们的爱情更背叛了我们的祖国……我不会原谅你,人民更不会原谅你的。”然后秋风吹起了她宽大的围巾,民族大义终究还是战胜了儿女情长。
虽然抵抗住了帝国主义大枪大炮的威胁但是却没有留住我的男友,感情的疆土上我丧失了部分主权。……他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
我迈着步伐向着美好的共产主义前进,你就和她在落后糜烂的资本主义巢穴里舔金子吧。"

前进,达瓦里希(2013)

又名:前进,同志们 / Forward, comrades / Вперед, товарищи

上映日期:2013-06-19(中国大陆)

主演:韩洛妃 刘海燕 王云飞 王一琳 王培嘉 

导演:王一琳 编剧:王一琳

前进,达瓦里希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