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这个地区的买卖、衣食住行、祖师爷,青春、鸡腿、花花衣裳,到妓女小凝脸上的胎记,到各个黑帮、刀与枪,到父亲位置的缺失(一个是蚊子的父亲位置,另一个是大陆与台湾的状态)、童年阴影、甚至断臂等等这些社会百态,众生之相,既是运作推广元素,也是整部电影滋生的土壤,即使电影结尾回归到好莱坞式人性主题,这都不妨碍拍电影的人,说他(导演钮承泽,饰灰狼)想说的:“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只是草。都想作风,一吹吹一大片草,发现人都只能作草,带着走的是跳不出的江湖。”

能发现并提出是问题的问题的电影,名利内外——容易也不容易。艋舺这个名字很好——台湾电影一直泥土气息浓厚,有土有根的人/事/物,一向有态度和立场。

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植根于是台湾60年代的眷村,坐地户与外省帮(国共内战剩勇败寇及家眷)的土壤,是杨德昌自己的青春时光,整部电影都被当时的社会和时代推着走,强烈到如果我是小四,也一定会捅小明七刀的。其中所谓的各种社会现实批判意识与意义,其实是整部电影的一小撮价值观而已。台湾电影这一点与香港、大陆电影的以小见小、以小见大不同。钮承泽的《艋舺》是80年代经济大势浪潮下的台湾,下附延伸故不赘述。

中国现在的黑帮电影,延续了传统武侠中的义气。在庙口大哥geta的眼里,枪是下等人用的,刀才是艋舺江湖真正的侠气、义气。其中有柄刀被称为尺八,应该是一个长度单位。尺八是五孔竹笛,长一尺八寸。自唐代传至日本,最先是以佛教法器为传播途径。而台湾在二十世纪被日本殖民五十年之久,有一些日本文化的东西已经被台湾当地土壤吸收融合。这也是台湾电影特有的一种味道,侯孝贤的电影里的榻榻米,日式房屋,杨德昌电影里小猫从家里棚顶,翻出来的日本女人战败时用来自杀的刀,后被用作小四捅小明之用……

“站在左边,我写巫言”。什么是左,什么是右?朱天文说右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左是接近人的心性和灵魂吧,左的边界就是巫。巫是人与神之间沟通的灵媒。(巫为象形字。据甲骨文,巫字象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小篆象女巫两袖舞形。)人究竟该选择哪边,随潮随浪波峰波谷?还是中庸,亦或修灵养魂?还是可以活在命理的主题之外?朱天文在自己的小说里用“我记得”三个字与生命的时间对抗,强化某个时间节点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存在。和很其他所有人一样,蚊子、和尚他们在80年代的艋舺,主动与被动的选择了各自生命的烟花,燃尽了每个人的青春和死亡。

钮承泽演过侯孝贤的《风柜里来的人》(因为这部电影,风柜这个地方火了。)、《小毕的故事》,这部《艋舺》正是导演自己那些浑不吝的青春,都随着时间已成过往。我们活在社会里,活在时代里,活在时空里,活在当下,活向未来,每次的风吹草动,潮起潮落,在度过与被度过的命里,其实什么都不为。






延伸(转自百度百科)——

【艋舺】
艋舺【měng xiá】原指小船,后引申为小船聚集的地方。艋舺也是个古老的城区,位于台北市西区,是台北市发展的起点。地名的由来是因平埔族独木舟和独木舟聚集的地方为“艋舺”,原住民语“Moungar”,当年来台的福建泉州人听到,就以艋舺汉字的闽南语发音Monga为谐音,也是电影「艋舺」二个汉字的由来. 当时他们除了射鱼维生外,并以独木舟载运所产的蕃薯,苦茗顺淡水河而上,和汉人进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滨群舟猬集,如此景象成为“艋舺”地名的由来。

艋舺【měng xiá】是台北最早形成的街市,是一个因河运而开始发展的内港。欢慈市有最早的码头和台北最初的市集,原来的名称叫蕃薯市,百年老店:新协和药行,艋舺教堂,青山宫均位於此;西昌街224巷内聚集数十家草药店,因而有青草巷的名称。广州街,西园路的发展,都源於龙山寺的兴建,西园路上仍留有佛具店,绣庄等宗教性质店铺。广州街上除龙山寺外,另有艋舺隘门,淡北育婴堂碑,黄氏宗祠等著名景点。环河南路在艋舺商业兴盛发达的年代,是各家势力较劲,风云际会的码头区,还有展现艋舺文风的学海书院。桂林路57巷,65巷的旧货市场,据说其中充斥不少来路不明的货品,因此“贼仔市”之名不胫而走;华西街一带因巷道弯曲,形如人腹凹状,故名为“凹月斗仔”。日据时期,被划入“游廓”(风化区),高张艳帜,声名远播;光复后,改名“宝斗里”,1997年,台北市政府决议废除公娼,才使得华西街特种营业萧寂下来,现在每到夜晚便涌入大批人潮,以中华民俗艺品和台湾小吃为主,从海产,烧酒虾,羹汤到最具特色的蛇肉,蛇汤,成为目前本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在码头形成之前,蕃薯是最主要的交易货品;在码头形成之后,娼妓便随之而生。
  蕃薯市改名欢慈市后,日本新统治者为了因应大批单身来台就业的男性,便划出了游廓区(即风化区)。
  艋舺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现在仅有直兴市场街道两侧留有大正时期的红砖楼房,紧临欢慈市的入船町。进入欢慈市的古街名原称妈祖宫口,本来路中有座妈祖庙,但在日治时代晚期因拓宽道路遭拆除,而另在十字路口兴建一栋欧风白楼。

【今日艋舺】
  西元1920年,日人将台北改制为台北州,施行地方制度,将「艋舺」改为「万华」,取其 「万年均能繁华」之意。
  今日的万华区经过几度的行政区重画,早已把范围扩张许多了,中华路以西迄新店溪,忠孝西路以南,都包括在万华区内,在这片土地上有著许许多多的故事,伴随著台北市的发展。
依据台湾堡图,旧艋舺的范围北至忠孝西路,东至中华路一段(台北城西城墙),西至淡水河,南至三水街。现代一般人将三水街以南至纵贯铁路(铁路地下後变成艋舺大道)之间也当作艋舺的一部份,但是三水街以南至大排水沟(加盖後变成西藏路)的地段是下崁庄。反而忠孝西路以南至贵阳街的地段本属艋舺,现代一般人却视为『西门町』(这裏战後属城中区,1990年划入万华区) 若说台北的繁荣始於万华,一点也不为过。
  『一府、二鹿、三艋舺』正是最好的铁证,在当年连黄口小儿都朗朗上口。今日的贵阳街二段更是台北市的第一条大街,当年凯达格兰平埔族驾著独木舟,莅此与汉人大量交易蕃薯,因而称为蕃薯市街,更是台北市的商业行为滥觞,也造就了今日的繁荣台北。
  万华区目前的发展定位为结合流通商业、传统人文景观、现代化交通枢纽、优质居住机能以及休闲生态保育等新艋舺意象。就整体发展方面而言,首以大众运输为导向建立全区完整的生活机能以及台北市西区发展的重心。 南北向发展主轴为康定路及万大路,藉由南北向轴线之连接,北万华之行政、文化、商业休闲及金融活动与南万华的居住、休憩活动互相串联。东西向发展主轴为和平西路,配合捷运站的设置,提升土地使用机能。加以万华火车站双子星BOT案正式启动将带动附近地区商业发展,而西门商业区则发展为台北市西区办公及商业中心。
  在分区发展方面的构想,西门中心商业区为购物娱乐、商业、电影艺术文化中心为导向。龙山寺传统街区为历史、寺庙街区,传统美食及观光夜市特色商业街区等。以及河滨工商产业区、万华火车站商业特区。再加上西南住宅休闲区,以青年公园、堤外亲水公园为中心。 现今本全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更是旅客及货物及集散地。并有农产、渔产、畜产运销公司、环南家禽市场、环南综合市场等,堪称为本市民生物资供应之大本营,是在地人安身立命的好地方,也是外地人的新故乡。

【眷村】
眷村在台湾,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于国共内战失利的国民政府,为了安排被迫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六十年后这里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响力,意外地成为台湾软实力的亮点。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曾为当今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广义而言,眷村也包含荣民与眷属自行兴建的大范围违建,例如宝藏岩等的所谓「另类眷村」。




艋舺(2010)

又名:Báng-kah / Meng Xia / Monga

上映日期:2010-02-05片长:140分钟

主演:赵又廷 阮经天 凤小岳 黄镫辉 陈汉典 柯佳嬿 马如龙 蔡昌 

导演:钮承泽 编剧:钮承泽 Doze Niu/曾莉婷 Tseng Li-ting

艋舺的影评

明空
明空 • 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