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下的风暴
—————浅评《她认出了风暴》视听手法

许鞍华导演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拍摄电影《黄金时代》的台前幕后,以及主创人员、演员和人物亲友、学者的讲述与评价,为观众塑造、还原了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及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纪录片的纪实性使本片在画面中并不能以花哨的形式赢得观众口碑。所以导演在取材、叙事、音响和画面的表现上下足了功夫。使得本身并不浮华的纪录片,能为观众带来反观电影人的黄金时代和萧红所经历的风暴的独特体验。
取材的目的是为更形象的展现主题。导演以《黄金时代》的拍摄过程作为背景来取材,从剧组的拍摄过程以及人物心理历程入手,再加上四拨人的讲述与评价,展现出了一个真实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和y人物生活变化,从而使观众能够真实而完整的读懂萧红和她所处的环境,读懂剧组在还原萧红这一人物形象时的过程与感受。
导演能完美的表现所取的材,是与本片的叙事结构密不可分的。本片看似巧妙而不费心思的制作,却能使影片有条不紊且协调的进行。在讲述萧红这一人物形象时,用四类人的讲述,穿插《黄金时代》中人物的自述来完成塑造。以真实的评价作为叙事的一部分,加上影片《黄金时代》沧桑的配音,二者虽有鲜明的对比,却更能展现一种共鸣,反映了这场风暴的时代感。在此基础之上,导演运用少量第三人称式的叙述,对片段式的讲述加以补充与承接,便能紧抓观众内心,同时使萧红风暴般的身世与经历客观真实地逐步勾勒出来,简单而不简约。这种多元化的感受也降低了纪录片的乏味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
在抓住观众内心的同时,画面就成了调味剂,想要让观众知道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画面是最直接的表达方法。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把《黄金时代》的桥段与其真实的拍摄场地穿插在一起,看似真实的画面,其实是通过演员和剧组主创人员的斟酌与制作的结果。纪录片在拍摄 还原萧红这一历史的过程 时,同时给观众构建了清晰的人物关系框架。也形成一种过渡的方式,让观众产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自我感受。这时在叙事结构上极富特色的采用声画并行的手法,把评价者讲述的人物、场景置于荧幕中,给观众增加画面感,在讲述萧红与弟弟张秀珂、情人萧军等人的人物关系时,都穿插了影片中人物和人物的对白或动作;而在讲述萧红所处的环境时也运动了影片中的场景。且在播放电影情节时,画面的上下留有一部分空白,以示观众播放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电影。以影片《黄金时代》的影片情节帮助观众更加清晰的产生一种印象,以便于观众更好地、更直观地了解他们暴风雨般的爱情,大时代般的命运。
为了提升纪录片的艺术性,导演并没有单一地使用叙事结构,巧妙地结合往往能碰撞出热烈的火花。在众多评价者评价的内容上,导演平没有把单独的个体讲述完整的安排在纪录片的某一段,而是以《黄金时代》中的角色和萧红身边出现的人物和环境为标准,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把对准统一人物或环境的讲述与评价剪辑在一起,用缀合团块的手法把不同时段,不同人的评价指向同一中心人物,从而引领观众完整地、正确地、多方面地感受萧红的黄金时代。
要使纪录片死板的记录和叙事看起来情感饱满丰富,音响和影调的配合是独一无二的选择。在讲述萧红少时经历与光辉经历时,采用悲伤的喇叭声与柔软而富有张力的的音乐渲染气氛。配合影调的设定,大大提高纪录片的美感。在拍摄评价者以及《黄金时代》拍摄过程这一类真实的画面时,多为清晰明亮的光线。而在回放《黄金时代》的情结时,整个画面是昏暗的基调,并且画面并不清晰。给观众营造一种反差的气氛,体现历史的沧桑感。在音乐与影调的配合下,使得各种电影手法的运用看起来浑然天成、天造地设,即使在不同的四类人的历史观中,也能让观众摸清哪些是现实与哪些是历史。
纪录片的讲述,真实平淡却又不失韵味,萧红本身作为一位具有争议性的、风暴一样的历史人物,把她的经历、所处时代作为讲述的核心,引发观众思考与关注。帮助萧红把她的黄金时代更形象真实地讲述出来,更是电影人们、学者们对于这场风暴的致敬。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2014)

又名:《黄金时代》纪录片

上映日期:2014-05-07(中国大陆)片长:153分钟

主演:许鞍华 李樯 章海宁 汤唯 冯绍峰 朱亚文 

导演:崔毅 罗峥 编剧:罗峥 Zheng Luo/迟海/李芳瑶/刘言文珺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