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眼睛都哭肿了。
这部片子的内核非常戳我。伊芙琳不仅像每一个“传统式家长”,而且和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如出一辙。
她每天每时每刻都很忙碌。
要做饭要整理纳税单要照顾老人要办新年趴体要管女儿要管老公要经营洗衣店。
忙到老公找不到时间把离婚申请书给她看;
忙到一边和女儿谈话一边把洗衣箱里的鞋子扔出来,对着外国顾客飚中文;
忙到她上一秒还在邀请女顾客来参加社区聚会下一秒便走向女儿把顾客忘得干干净净。
伊芙琳话很多很嘈杂,她身边的环境也很嘈杂,各种事情人物一同涌入。
她习惯了一直埋着头赶路。她周围的人也一直在对“她”说话,她的女儿她的老公她的爸爸,但是她只关心她在意的事,女儿说了什么?丈夫又说了什么?她并不关心。
在她年轻时做出那些选择后她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在有限的时空里,嘈杂地焦躁地自以为是地过着所谓的生活。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对周围的人和事熟视无睹。
直到另一个宇宙的威蒙德找到她。
威蒙德告诉她,这里有无数个平行宇宙,每一个宇宙里都有一个她存在。他教会她如何穿越到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她身上。
这里电影设定的无数个平行宇宙中的“她”就是她的“镜子”。
但伊芙琳并不了解这一切,她依然是被动地被牵扯着走,被动地做出反应和行为。
但当她发现另一个宇宙中的自己过着大明星的生活时,她开始思考自己以前所做出的选择是否正确。她甚至想要留在那个世界里。她甚至会问出“还有比死更糟糕的事吗”这样的问题。
这一切让她的麻木的眼神从原来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一部分拿来注视自己的人生。
她开始发问了,开始审视了,但仍然不够主动。
直到她忍无可忍,主动地让威蒙德向她解释这一切。她开始主动地了解关心发生在她身上的事了。
阿尔法宇宙的人只想回到原来的制度秩序里。起初她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一切,但是威蒙德告诉她一切,于是她接受了威蒙德给她的理由——让一切复原,回到原来的轨迹上。
但对她而言也只是接受这个理由。
后来父亲让她选择为了大局、秩序去杀掉乔伊。
她做出了和她父亲相反的选择。
她没有放弃她的女儿。她不害怕被黑暗吞噬,她要变得和那位阿尔法乔伊一样强大然后拯救乔伊。
这一次,是她自己经过思考做出的选择,定下的目标。
主动从这里真正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验了无数个平行宇宙里她的人生。她熟练地运用其他宇宙空间的力量去拯救她生存时空里的女儿乔伊。
原来的复原秩序已经不是她的目标了。
当初她对女儿说,正是那一个阿尔法乔伊,她(乔伊)才会辍学纹身成为同性恋。
她开始关心她的女儿了,但这个时候的伊芙琳仍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一切的意义;
她还是没能真正的懂得和关心她的女儿,她仍然停留在表面。
为什么呢?因为她还没有弄懂自己,弄懂自己的情感、生活和人生。
终于如她所愿,她成为了和阿尔法乔伊一样强大的人。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阿尔法乔伊告诉她,找到伊芙琳是因为,她太孤独了,想要有一个人见她所见听她所听,经验她的绝望和破碎。
“没有什么是重要的。”当你在一个宇宙里失去,另一个宇宙里你便会获得;当你在一个宇宙里失败,另一个宇宙里的你便会成功。好事和坏事有什么区别?人生有什么意义?
阿尔法乔伊不明白。
伊芙琳最开始被限定在洗衣店里日复一日的生活,让她从来没有去想过意义、好坏、标准、选择这些事。
她只是活着,建立着形式化的生活,做一个形式化的人。
后来她发现了她由不同选择带来的无数种可能的人生,无数个宇宙都成为了她认识自己照见自我的镜子。
刚开始她是惊喜的,似乎人生有了好多好多的选择。
但后来当你发现选择变成了无限多的时候,你便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你以为你通过选择获得了自由,事实是,你因为无限的选择失去了自由。
因为你无法停留在一个宇宙的“你”身上,你会被自己无所不能的力量和野心趋使着你去经历不同的人生。
你见得越多越自大,越空虚。
到最后你发现你好像无所不知了,体验没有任何意义,你被无数个宇宙的“你”撕裂成了碎片,你每天都听着无数个“你”的声音。
只剩下一地碎片。
镜子太多了,无数个角度无数个你,你拼凑不出自己的人生和你的样子。
就是像是现代生活,无限的可能,看似我们多了很多选择的自由,实际上,当选择无数多,好坏的标准也越来越相对化,任何事物都无法“固定”的时候,我们就会在焦虑中滑向虚无。
滑向异化,被“被我们选择的”选择与支配。
阿尔法乔伊想让伊芙琳体验的就是这个——可以把人吞噬的黑洞:虚无。
这个时候,伊芙琳才真正对乔伊“感同身受”。她做出了和阿尔法乔伊一样的选择,迈向虚无。
她们变成了两块石头,毫无生机,内心一片荒芜,寸草不生。
“生活在自己的小宇宙时,我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王,打压消除与我不同的差异;后来发现自己生存的宇宙不过是千千万万宇宙中的一个,于是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卑微与愚蠢。”
差异和相似带来的结果是一样的,目中无人与卑微渺小一体两面。
因为我仍然活在“我”的世界里,拿着“我”的规则去评判万物,万物的存在不过是“我”自证的工具罢了。
所以,我们既不能欣赏差异,也无法接受相似。
“我”一直强调“我”,实则失去了“我”在宇宙中的位置,因为潜意识里“我”>宇宙万物。
伊芙琳最终自救了。她回到了洗衣店。她和乔伊隔着洗衣店的窗户对话。
这里是一个对比。
乔伊所在的洗衣店外环境,是一个黑暗、无限、孤单的空间;
而伊芙琳所处的内部,则是明亮、有限、温暖的空间。
所以伊芙丽感受和选择了“存在”的一面,在有限的空间里,熟悉的人和事物,让她得以融入,也就是有了她的“位置”,她明白了自己的选择,她看清了自己的样子。
而外面的乔伊正好相反。无限的空间仍然无法“给”她位置。
怯魅往前一步是附媚,理性往前一步是更高维度的感性(难得糊涂的人生智慧),而虚无往前一步就是存在。
所以威蒙德才会告诉伊芙琳,不管是什么情况,请选择善良;
他选择看见好的一面,不是天真,而是必须、需要。
伊芙琳选择用他的方式“战胜”阻拦她拯救乔伊的人。
这时候,伊芙琳才终于理解了丈夫,在之前丈夫在她眼里和物体差不多。
因为她不再是一个形式的人,她成为了有质料的人,所以她才能看见别人的内质。
还记得伊芙琳坐在室内关切地问威蒙德怎么做到说服审计员再给他们一周时间的时候,阿尔法乔伊说这是靠着无数次可能性计算出来的(大概这个意思)。
伊芙琳是出于人性和情感去发问的,代表着她和丈夫之间关切的联系,
而阿尔法乔伊则很抽象,她的话语和直接都很抽象,离人很远,离生活很远,妄图用一切规律来解释本就混乱无序的世界。
就像现代的科学技术,极端的科学主义,自然已经被自然科学所代替,我们获得自然规律不是为了“自然而然”贴合天道,而是为了解释和控制世界。
于是现代人的异化也越来越严重。
机器越来越“人化”,人越来越“非人化”。
形式化的人比人类诞生以来的任何时代都要多。
做到了自救,伊芙琳终于有能力去拯救乔伊了。
她理清了和自己的关系,终于要去理清和其他人(外部世界)的关系了。
她学会了真正的参与生活,真正的倾听看见他人和他人的生活,建立联系。
她从模糊和混沌中出走,来到好坏的世界,接着进入失去好坏的时空,现在她选择接纳一切,选择“好”的一面,和她丈夫一样。
她终于明白了,不是要回到过去,固执地恢复过去的秩序,而是往前走,不断突破;
不是要去抱怨谩骂改变辍学纹身同性恋的女儿,而是接受女儿的一切选择以及结果,那只不过是如她父亲一样,害怕从孩子身上看到令自己恐惧的一面,因为他们作为父母对自身的不接纳产生的恐惧心理。
可乔伊跑了出去,她哭着求伊芙琳不要管她了,放过她过自己;另一边的阿尔法乔伊坚决迈向虚无的黑洞,两个时空乔伊都要走。
伊芙琳的转变在这一刻达到巅峰。
她放手了。
我想她明白了,明白了,即使她选择了“好”,她认为选择“好”是“好”,但她仍然要接纳虚无的存在,接纳“坏”的存在,接纳有人选择“坏”,如她以前一样,即使这是她最爱的人。
我想她通过自己的成长明白了,爱是拉住你的手也是放下你的手,不是拿着自己以为的“拯救”去强迫爱的人选择你认为的“好”,不是让爱的人去改变,为了符合你的认知,而是让她自己选择。
让她失去爱她的你,让她失去你的爱,让她失去你认为美好光明的未来。
让她通过失去,去选择走向毁灭还是经历痛苦通过成长来改变。
幸运的是,乔伊最终选择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