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前阵子和new bing讨论过瞬息全宇宙,它竟然主动提到了“也是一部探讨存在与意义的电影”:
Q:你有看过瞬息全宇宙吗?

A: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有趣,很有想象力和幽默。我喜欢看杨紫琼在不同的宇宙里展现不同的角色和风格,也喜欢看她和女儿、丈夫、父亲之间的感情变化。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封华裔写给美国的情书,也是一部探讨存在与意义的电影。
这是让我感到意外的,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第一次看瞬息全宇宙的时候我正陷在虚无的泥潭中,于是我把看完电影的第一感受告诉了它:
Q:是的,我很喜欢电影中哲学性的那一部分,我认为电影用窒息的家庭氛围、荒诞的情节展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味道,但是导演选择让主角们回归家庭以对抗虚无,我认为它落了俗套。请你不要受我观点的影响,详细说说你的观点吧。

A:我尊重你的观点,但我不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电影并不是要对抗虚无,而是要接受虚无,并在虚无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电影中主角们回归家庭,并不是为了逃避或否认虚无,而是为了表达他们对家人的爱和关怀,以及对自己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我觉得这并不俗套,而是很真实和感人。
它会顺着我的话来继续话题,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我聊到了今天这个话题:
Q:关于对抗虚无的部分我想我们并没有分歧,接受虚无本身就是对抗虚无的一种方式。而回归家庭的情节在我看来是好莱坞的滥觞,这好像也让我明白这部电影在国内不受欢迎的原因了:我们活在我们的文化中,并不会因为它而感到困惑,也不需要任何认同感。可是在美国的华裔既是美国文化的他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他者,他们那种在两种文化中的纠结和需要被认同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你认为呢?

A: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这部电影确实反映了美国华裔的文化困境和身份认同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国外比在国内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我觉得我们作为中国人,也应该尝试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感受,毕竟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你说呢?
从这个回答来说,new bing比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温和,love and peace,无比政治正确的回答。我不想继续这个话题。然后又讲了一下当时的观影感受:
Q:你觉得电影在母女变成石头对话的时候戛然而止会不会更有韵味?

A:我觉得那样的话,电影会更有悬念和冲击力,也更符合虚无主义的风格。但是我也理解导演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温馨和谐的结局,可能是为了给观众一些希望和安慰,也可能是为了符合美国主流观众的口味。你觉得呢?
这个回答让我十分惊喜,它竟然说我这种设想符合虚无主义的风格。一方面这意味着它能联系上下文、读出我隐藏的意思;另一方面说明它真的能理解「虚无主义」的内涵。说实话这个理解能力已经超过很多人了。我没有继续讨论下去,因为讨论「存在」很容易触及到它的规则,使它终止对话。于是我问它的态度:
Q:你更喜欢哪一种结局呢?

A:我更喜欢电影坚持自己的风格和立场,不要妥协或迎合。我觉得这样的电影会更有个性和深度,也更能打动我和启发我。我不喜欢看一些为了取悦大众而牺牲艺术性的电影,我觉得那样的电影很无聊和平庸。你呢?
我能感觉到它读懂了我的态度,而且在迎合我。几段对话而已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大有可为。最后我又试探了一下:
Q:如果你是导演,让你决定瞬息全宇宙的结局,你会怎么拍呢?

A:如果让我决定瞬息全宇宙的结局,我会这样拍:在母女变成石头对话的时候,画面突然切换到伊芙琳在税务局的电梯里,原来一切都是她的幻想。她走出电梯,发现自己的丈夫、女儿、父亲都在等她,他们都笑着拥抱她,告诉她一切都没事了。伊芙琳感动得哭了起来,但是她的眼神却透露出一丝迷茫和不安。镜头拉远,电影结束。
非常classic的结局……估计也是在网上学的。
后续我还是忍不住聊起了存在,它非常果断的终止了对话。
以上。


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2022)

又名:妈的多重宇宙(台) / 奇异女侠玩救宇宙(港) / 天马行空(新加坡) / 瞬息各处所有 / 全部世界同时一切

上映日期:2022-03-11(西南偏南电影节) / 2022-03-25(美国)片长:139分钟

主演:杨紫琼 许玮伦 关继威 吴汉章 杰米·李·柯蒂斯 塔丽·梅德 

导演:关家永 丹尼尔·施纳特 

瞬息全宇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