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瞬息全宇宙》横扫奥斯卡,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杨紫琼。
其实去年我就说了,这部电影是我2022年度最佳,同时也有太多可以引申分析的内容,同样的,至今在网上我没有看到让我满意的答案。
只不过去年我有点不想写。我写了一小半,没有发出来。
可能我不确定会找到理解我的听众,可能我也厌倦了互联网运营,像我其他的高赞影评。我喜欢闭嘴不言的感觉。但我又觉得很多东西没人讲明白让我很难受。这个世界,这个网络,环境,总给我一种难以解救的感觉。不知道我这几句拧巴的话语能不能传达出我的本意。
而且我怕被抄袭,我去年律师帮我维权抄袭的赔偿几百几百到最后都一万多块。
总之。
今天先讲一个点,《瞬息全宇宙》里的心理咨询技术。
这部电影表面屎尿屁,实际上深藏着心里治疗技术。
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块石头。
我想安静,我想放逐,我想消失,我想变成石头。
嘘、在这你不需要担心这些、静静做一颗石头就好。
我想变成石头这句话,在很久之前我也经常念叨。那时候处在极度痛苦之中,就觉得如果可以修炼成石头,没有感情,也不受苦,跳出轮回,一定很美好。
这个石头不是地球上的石头,而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石头。
是飘在宇宙无垠里的一颗石头,一个弹子玻璃球。
人在处于极度崩溃之后,主题分崩离析,难以统整,甚至会异化自己的器官,觉得自己不是自己。
有时候,人需要有一种消失不见,变成石头的需求。
需要处在极端难过的虚无之中,体验品尝破碎的感觉。
此时,所有的情理,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失效的。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心理的原始防御阻抗,矛盾激化,完全失效,茫然失措。
面对全新的,束手无策的困难,只有逃避。
虽然可以有1000000个理由批判逃避,但恰恰是这种时候,逃避可耻却有用。
而在《瞬息全宇宙》里,妈妈和女儿变成两个石头,做得唯一的事情,就是陪伴。
不说话,静静的陪伴。
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理解,并陪伴你。
你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然的,被允许的。
这其实是一种极难达成的状态,也只有母爱能够模拟——
因为人的感官其实是非常灵性的,语言和表情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法。
主体间性是否协调,双方都可以敏锐的察觉,这是人类天赋,是一种隐性层面的交流。
而要做到在主体间性层面上的倾听、陪伴、允许、支持,需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没有厌倦,没有疲惫。
并且要一直耐心等到对方的情结舒缓。
在怀孕育儿阶段,母亲的情绪感官会增加好几倍,同理心会出现第六感般的神奇增强,甚至可以读心。
这种功能增强,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抚育婴儿,理解婴儿的需求,照顾。
妈妈的协调功能对婴儿的自我和心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而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也必须有类似这样的投入,才可能完全接纳病人。
并且要让病人感觉到,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我感受到了你。
而在影片最后,女儿执意要放逐进虚无的甜甜圈。
这其实也是一种走投无路,害怕改变,用虚无的哲学来隐藏真实的情感。
一个人害怕自己脆弱的一面,她也不想改变,她想做石头,做甜甜圈。
因为要改变,就是要走进某种不曾踏足的未知,就好像鼓起勇气跳入虚空之中,要去凭借自我驾驭一种不曾尝试、不曾体验、甚至从未信任过的新生活。
这无疑是很难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比如说我,我在大量的读书之后我有了书作为底气。
但在电影中,女儿遇到的问题是全新的,是瞬息全宇宙——这样折射了其实每个深陷痛苦的人,他们自己的视角问题都是全新的,如果以一种过来人的态度去审视,就代表没有全心投入,就代表不够重视,没有耐心,只想解释,不想理解。
最终妈妈说,OK,你要去你去吧,你如果一定要去,我不拦着你。
我不是阻止你,我不是要求你,我只是觉得没必要非得这样。
你可以堕落,可以自毁,但妈妈在这里等你回来。
假若我的魔鬼弃我而去,我怕我的天使也会不翼而飞。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情感,全情接纳,允许一切,但始终以爱为基石。
宇宙虚无,穿越了无数的平行空间,没有任何规律道理。
但唯有爱和沟通,是解药。
改变,建立在允许你不改变的基础上,改变遵循的是没有逻辑的逻辑——
一个反常理的悖论。
但人性,有时候就是很奇怪。
电影其实用一种很神奇的方法,表达出了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我觉得这是它成功的关键。
除了这一点,电影还有许多值得解读延伸的内容,心理哲学后现代虚无社会现象。
女儿的空心病—东亚民族特色压力—后现代虚无主义—真正的虚无主义——母女的心理交流全程解读—爱的视角天眼解顽疾—命运的分岔与坍缩闭合—多重宇宙的故事以及设定—电影致敬元素和制作—不拘一格的解构主义和无规则本真。
上面这一点只是其中关于心理学内容的一个要点。
嗯,放个大纲。但不一定会补。
不过,说到这,其实我不解读这部电影,也是当初刚看完,被请去做播客的时候,遇到一个难以沟通的人,把我惊诧且恶心到了。另外看国内豆瓣评分和评论,我觉得很多东西,很多环境,难以被讲述,被理解。
而且,解不解读,对我没差。我喜欢把一些东西的所有内容全部抽丝剥茧排列整齐。但我也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或者一定要交流个结果。
只要博学且用心,处处都是禅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解释,都能讲明白。怕只怕封闭和傲慢,无知还固步自封。
既然我都可以做石头,又何必在乎这些。
说回电影。
既然写了,可以再加一段后现代虚无。
其实这部电影大玩虚无主义,但它只是一种虚无主义平庸化。
虚无主义的社会面平庸化,其本质是一种无能——无力批评现存主流思想结构,或是改变现实。
这也是人类思维达到极限后的必然虚弱,对此的认识将决定着人类能否客观地接受这个世界和自我,而这是哲学和一切科学不堕入神秘主义的最后底线。
虚无主义的非批判性接受,将会是后现代的主流特征。大量的人会接受虚无荒诞,会选择混乱无序且懦弱无能的生活方式。要么逃避,要么麻木,要么沦丧,要么作恶。而这同时也宣布后现代主义的敌人——教条主义,将面临最大的危机。
虚无主义真正的核心要义不是我们世俗中理解的“破罐破摔”,而是相反,虚无主义希望通过意义和价值的重估,建立一种新的、真正崇高、真正高贵和健康的意义和价值。虚无主义者和一切人类思想的先锋一样,他们看到了“理性王国”边缘的别样风景,只是他们没有选择折中和妥协,虽然那样也许能让其更容易被世俗接受,但他们偏偏走上了一条充满血性和孤独的道路——重构王国内的一切。
(虚无主义对价值和意义的重构)不再是借更高价值的名义来贬低生命,而是对更高价值本身的贬低。这种贬抑不再指生命具有虚无的价值,而是指价值的虚无,指更高价值本身的虚无。
在后现代的一些影视作品里,爱的元素并不少见。但它不是传统的爱,家庭。而是互相从虚无中拯救的爱。譬如《我的解放日志》开口是你崇拜我吧。这个在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5个炮友男炮王女海王对决
当然,这个话题能聊的东西也实在太多。有机会我在知识星球补完这个内容。
今天公众号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