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多看报,多上网冲浪多刷短视频。假设过更丰富的可能,你也可以。
接近一年以来,我对《瞬息全宇宙》都没有十足的兴趣。无论是影片简介还是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一些评价,都让这部电影在我心里留下了“用天马行空的表现手法解决家庭矛盾(仅限于此)”的印象。以至于即便它拿到了奥斯卡,我的能想到的侧重点也局限在这部电影的角色与议题。在亲自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才意识到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家庭矛盾与社会议题。
由杨紫琼饰演的Evelyn的女儿Joy是同性恋,这在Evelyn和公公的认知里是难以接受的事。从更理性的角度来看,同性恋本身并不侵害任何人的权利。也就是说,存在那么一种可能,使得这个家庭不再为Joy的性取向矛盾。在故事的开始,这种可能性被主要人物心中的藩篱阻碍。
世上本没有规则,相信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规则。换个角度想,我们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不正是因为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选择了不同的可能性吗?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自身不过是万千可能性中的一种、在假设中体验他人的经历,不就可以跨越心中的铁律、得到那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了吗?
但是动摇人们心中的规则绝非易事。Joy来自在信息爆炸中成长的一代,年纪轻轻就已经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见证过生活的无数种可能。在Joy的内心里,已经不再有什么无法撼动的铁律。即便已经见证过无数种可能,Joy依旧无法解决与母亲的矛盾——母亲并没有与她平等的认知基础,那需要母亲也拥有在无数种假设的参照下思考的能力——她深陷虚无:这就是电影中来自阿尔法宇宙的Joy暴走的超能力所指代的现实。随着故事的推进,Evelyn亲身体验了自己人生的无数种假设,无数个平行宇宙的力量为她所用。Evelyn对平行宇宙的调用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视觉手法,同时也是人物内心成长的必经之路——她不得不亲身体验无数种关于自己生活的假设,在亲身体验中得以反思自己过去的认知、得以拥有女儿一般的视角。同时,这个过程还承载了电影的哲学主张:我们可以假设出各种各样的可能,当下只不过是万千可能中的一种。每一种可能性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是当我们把两种可能并列,就可以看到它们共有的本质。正是在众多可能的参照下,我们才能够从更客观的视角看清当下、某种选择以及某种未来的位置,才能够反思既有规则的必要性,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我想,现代文明在思想层面之不同于前现代的任何文明,其一在于现代文明允许、鼓励、需要假设。正是这样的特质使得现代文明可以在更广泛的维度上自我发展,而不是像印第安、玛雅、古中国、朝鲜一样陷入消磨血肉的循环。
终于,Evelyn能够在假设的参照下直面自己的生活:在派对上承认自己生活的无聊、在平行世界摘去男厨师的帽子、在戏台上大喊、拒绝热狗手宇宙里与报税员的暧昧关系、下定决心签署离婚协议、砸碎洗衣店的橱窗——她摆脱了外部世界的规则、肯定了自己的意志,从而可以与女儿站在平等的位置。于是,她们一起变成了石头。或许故事在这里结束更契合用简单模型与极端情况回避现实问题的诗意叙事,但是这部电影还有更大的野心:回到了现实,见识到丈夫如何使报税员改变心意, Evelyn终于明白一向被认为软弱的丈夫的生存之道:我们都可以善良一点。也就是说,我们都可以有商议与妥协的预期,从而去实现那个对大家都更好的可能。从此,Evelyn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她要用新的眼界与力量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经历过无数假设的参照,反思规则、接纳现实、肯定自己、be kind,人们看到了那些更本质的东西:爱,以及那些真正维系我们生活的品质。《瞬息全宇宙》选取了一个足够边缘的群体——华裔移民,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提供了一种出路。在我自己的电影排行榜中,《瞬息全宇宙》已经可以排进第一梯队了。
这样再回头看文汇报的“生活西化”,便显得更讽刺而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