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瞬息是在国外和一群同学们在没有字幕盲听的情况下看的,由于只能听懂50%的内容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就是平行宇宙的丰富设定,类似云图的拼接手法,时尚设计最新的潮流审美,以及东亚家庭的复杂感情,爱能拯救抑郁症之类的主题。出于对科幻和艺术的喜爱,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度大概有75%。
前几天突发奇想看了第二遍,配着中文字幕看的,基本上每到一段冲突的地方我就开始抑制不住的流泪,到最后电影结束的时候还哭得停不下来。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共情一部电影,并且不是出于悲伤的虐哭,而是出于某种理解、和解而痛哭。
我对这部的感触更多是从对生命探索的角度去看待的,可能和自恋心理、存在主义有关。首先提前说明以我浅薄的阅历和认知,我还没有充分全面的理解电影想要表达的全部内核,我只能谈谈和我自己经历相关的我共情的部分和感受。首先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拥有一个普通的家庭和比较顺利的人生(目前为止),我的幸运体现在我有无条件爱我的父母,他们几乎支持我的一切人生决定,并且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给我最好的条件。而正是有这份坚定不移的爱,我的野心出乎意料的大,也多亏我的运气和努力让我从一个小镇做题家逐渐靠近世俗的成功人生路径,我进了不错的大学,出国读了不错的研究生,回国后找到了还不错的工作。按照常理说,我应该感到幸福,然后向着下一个正确的阶段迈进才对,但是其实我一直都非常焦虑和不安。我过于强大的野心和完美主义好几次几乎毁了我,我从未认可过自己,我很少有真正快乐的时刻。每次取得成就时我的目光总会看向比我更强的人而不满足,导致我前一段时间遭遇人生低谷时差点陷入真正的抑郁。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办法,曾经我以为获得宏大的成就我就能够快乐起来,但是事实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获得一个成就后你能看到的是在这个成就之上的无数个更大的成就……我感觉自己也在一个circle里不断追逐着,被困住,极力想跳出但无计可施,就好像我的内心住着一对真正的“父母”,永远对自己挑剔,永远自我贬低和辱骂,无论身边的家人朋友如何鼓励我赞美我,我都认定我就是一个loser。
当我第二遍看瞬息时,在开头看到伊芙林处理众多杂事,焦头烂额,和丈夫女儿父亲的关系逐渐接露裂缝的时候,我就狠狠共情了她,因为我在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的挑战的时候何尝不是同样的样子,虽然我的困难比起她可能不值得一提,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每个选择好像都关乎存亡,我让自己一直处于繁忙的状态中,尽力维系和身边的人的感情但总是会出现问题,对于自己想要获得的权利和机会总是被轻视或者拒绝的痛苦,对家人的关心只觉得耽误厌烦(因为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帮我解决问题,就像电影前半段丈夫的关心)在看到女儿寻找妈妈只是为了找到一个人能“感我所感,看我所看”时就开始流泪,这种想要被真正理解、被看到的需求和不被理解的孤独,也是我一直在挣扎的。在看到妈妈为了拯救女儿从变强到偏执和放手,这种无条件的爱让我想起我的父母,而我平时却对这样的爱和放手蕴含的感情熟视无睹,我又开始流泪不止。最后看到伊芙林经历了everything everywhere的发疯,被丈夫启发开始真诚的对待万物,再到对女儿的放手,和放手后真诚的对待自己的感觉和对女儿真诚的表达,我突然开始理解我的哭泣和流泪更多的是源于什么,是我开始真正“看到”自己,接受自己,原谅自己的哭泣,也是我为之前过于功利化的生活方式而忽略了身边人对我的爱的难过。我内心的“父母”开始看到,接受,和学习去爱之前二十多年从未被理解和爱的自己,一时感慨万分。
另外一个让我感慨的感受是,我突然有点理解混乱,并且有点能够在遇到虚无主义时开解自己。以前的我其实非常功利导向和唯物主义,我认为万物都是遵循利益交换的,都必须有意义,例如善良和爱终究都是为了发展更好,比如满足情感需求可以保持情绪稳定,善良可以让人在未来得到同样的支持等等。但同时我的潜意识也人认知到很多事情是混乱无序的,只是我一直逃避去理解和面对。看到最后的母女对话更多的让我思考,人的很多没有道理的坚持,比如母女情深,对真理的追求等等现象或者行为,可能本身就是没办法说明白的,也就没办法去讲它的意义。人们总是在事后总结,从结果反推行为的原因或者目标是什么,但真相可能就是,在行为发生的时候,就是没有什么目标和原因,但是它就是发生了。所以意义在陷入虚无的时候,可能意义不那么重要,想怎么做就挑选一个方式坚定的做下去。
以上就是目前我的思考和感受,可能在经历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后,我又会有其他的理解和认知,但是就像伊芙林对女儿的回答“我会珍惜当下的时光”,我认同并且珍惜当下我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