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尝试写长评,只是个人的一些观后感。
1、电影呈现的部分表层内容
《瞬息全宇宙》最核心的概念便是“多元宇宙”或“平行宇宙”,为此还构建了一个颇为复杂但也比较严谨的、独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这个脑洞我非常认可。为了配合并较好地呈现这个炫酷的概念,电影也采用了无比炫酷的技法——无论是高端的特效、凌厉的剪辑、多变的人物造型,还是时而严谨时而俏皮的台词与激动人心的武打场面。情节题材上又是各种类型片的大杂烩;融入无数精妙的伏笔;出场的角色各有性情,还有前后照应,基本没有闲人,看着就很吸引观众。这就是本片的一大长处(我在看的时候偶尔联想到美国的动画《瑞克和莫蒂》;我印象比较深的“炫技”片段有不少,有一处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
此外,影片主角是华人家庭,参与电影制作和演出的也有不少华人。因此本片也通过展现华人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华人群体在美国生活处境这两大重要课题,来构建起影片的戏剧冲突。(有些名词是我随手打出的,看起来挺“专业”,不知道是不是在瞎用)
2、电影呈现的部分深层内容(只好简短的表达一些个人理解)
能很明显的看出,本片将宏大的奇幻、科幻视角与人类个体间的基本情感紧密关联,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中、乃至家庭外的各个成员走向包容理解的过程。除了“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外,我想本片也基于“多元宇宙”的概念,衍生出了若干有关生活的哲学思考:
一是人生选择。我记得有篇作文材料是这样讲的:你当然可以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到头来每个人经历的也只是其中一种。“多元宇宙”却能真正让你体验无限的可能,前所未有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生活的可塑性,也促使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自己心灵之所向。这会给每个人的人生选择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是拒绝虚无(这只是完全的个人见解,毕竟很多地方我也没太看懂)。影片的“反派”,也就是那位“暴走”了的女儿说她“把一切都建立在了贝果之上”,恐怕是想将混沌和虚无作为整个多元宇宙的最终归宿。而在高潮部分,伊芙琳所做的是“剥离”混沌和虚无,给每一个人赋予其生活的意义——尽管这个意义只是片刻短暂的、有缺陷的、不稳定的(或者不可言说的……),但它们是切实的,展现了人类最本真的欲望和情感,使人有所追求,构成了生命的动力。
3、其他想法
关于电影,也觉得还有一些问题(这块更讲不清楚了)。
一是感觉有些东西没讲清楚,至少我没太明白,只是随着剧情的快速推进和各种眼花缭乱的炫技而逐渐遗忘了,这或许是创作者一种掩饰性的手法。可以看出创作者野心很大,试图呈现“一切”的概念。不过所谓“一切”其实是无法以任何方式呈现的,所以最终电影仍是着重在了若干个宇宙,展现这些宇宙中的伊芙琳和其他角色如何获得新生。
二是电影的内在结构,我认为仍是好莱坞最为传统的Central Conflict Theory模板,从主人公面临重大变故,到踏上征途、破除万难,到高潮部分主人公陷入低谷,而后迎来转机,最后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主人公迎来崭新生活。这样的模板并非不好,但总感觉削减了本片的新颖性,它通过这样一个传统的模式,表达的无外乎还是“爱与理解”这一套,在价值升华上还是比较常规的。
就我自身的观察来看,目前在电影的精神内核方面,过于浓墨重彩的宏大叙事和已经落入俗套的“落脚于个体情感与选择”(粗暴的讲,即所谓“爱战胜一切”)都受到了不少批判。我相信的是,在这两种体系之外,我们仍有不少角度可以挖掘——毕竟电影相比人生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便是可以无尽地拓展。纵观电影发展史,精神内核的延展与探索始终是一条重要的轴线,让电影始终迸发出无尽的魅力。